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疫疔

疫疔,中医病名。是指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发生走黄。因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以其疮形如脐凹陷,又名鱼脐疔。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炭疽。

主要病因

感染疫毒之邪

其它名称

鱼脐疔、紫燕疔

发病部位

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可发生走黄

相关中医疾病

皮肤炭疽

英文名称

cutaneous anthrax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或疱液培养可发现革兰染色阳性炭疽杆菌。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应注重预防。

药物治疗
疫疔治疗原则本病多由皮肤损伤,而后感染疫毒,阻于肌肤,气血凝滞、邪毒蕴结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应注意预防。疫疔证治分类1、疫毒蕴结证证候:患部皮肤发痒,出现蚊迹样红斑,继而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溃疡,疮面凹陷,形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有发热,骨节疼痛,甚则壮热神昏等;舌质红,苔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当归、芍药、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其他治疗

1、初中期宜消肿解毒,用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外敷。若无蟾酥合剂或升丹,可用蟾酥丸研细代之。

2、后期腐肉未脱,改掺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后见肉色鲜红,改掺生肌散,外盖红油膏。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感染疫畜之毒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常在接触疫畜或其皮毛后1-3天发病,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有传染性。

2、临床表现

初起在皮肤上有一小红色斑丘疹,奇痒而不痛,形如蚊迹蚤斑,全身有轻微发热。第2日丘疹顶部变成水疱,内有黄色液体,周围肿胀、灼热。第3-4日,水疱很快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并在坏死组织的周围有成群的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很像牛疸,同时局部肿势散漫,软绵无根,并有周围譽核肿大。伴有明显的发热、头痛骨楚、苔黄、脉数等症状。

诊断依据

1、病史

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常在接触疫畜或其皮毛后1-3 天发病,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有传染性。

2、临床表现

初起在皮肤上有一小红色斑丘疹,奇痒而不痛,形如蚊迹蚤斑,全身有轻微发热。第2日丘疹顶部变成水疱,内有黄色液体,周围肿胀、灼热。第3-4日,水疱很快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并在坏死组织的周围有成群的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很像牛疸,同时局部 肿势散漫,软绵无根,并有周围譽核肿大。伴有明显的发热、头痛骨楚、苔黄、脉数等症状。

鉴别诊断

1、颜面部疔疮

疮形如粟,高突,红肿热痛,坚硬根深。

2、丹毒

皮色鲜红,边缘清楚,灼热疼痛,若有水疱也无脐凹,常有反复发作史。

预防

预防措施

1、隔离患者,患者所用的敷料均应烧毁,所用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2、加强屠宰管理,及早发现病畜,并予以隔离或杀死。死畜须深埋或烧毁。

3、凡疫疔患者接触过的牛、马、猪、羊的毛和猪鬃,均应用蒸气消毒,皮革可用盐酸及食盐水浸泡消毒。

4、制造皮革和加工羊毛的工人在工作时均应戴橡皮手套、口罩及围巾保护。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