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阴疮

阴疮,中医病名。是指妇人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阴疮”,又称“阴蚀”、“阴蚀疮”。阴疮多见于西医的外阴溃疡、前庭大腺脓肿。本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转为恶性,预后差。

主要病因

热毒、寒湿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外阴部结块红肿,或溃烂成疮,黄水淋沥,局部肿痛,甚则溃疡

相关中医疾病

外阴溃疡、前庭大腺脓肿

英文名称

vulval sore,sore of vulva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妇科检查外阴局部黏膜充血、糜烂、溃疡、流脓,或覆有脓苔。若有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溃疡则有脓性分泌物。

辅助检查分泌物涂片及细菌培养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初起属热毒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病程日久,以扶正祛邪为主,治 疗应内外兼顾,重视局部治疗。

药物治疗
阴疮辩证要点阴疮有寒热之别,发病急骤,外阴部红肿热痛,甚至脓水淋沥,伴身热者,为实为热。 外阴部破溃处质硬,不痛不痒,日久不消,形体虚羸者,多属虚寒。若疮疡溃腐,久不收口,脓水淋沥,恶臭难闻,往往属气血衰败之候。阴疮治疗原则治疗应内外兼顾,在全身用药的同时,重视局部治疗。阴疮证治分类1. 热毒证主要证候:外阴部皮肤局限性焮红肿胀,破溃糜烂,灼热结块,脓苔稠黏,或脓水淋沥;全身见身热心烦,口干纳少,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疮。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方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2. 寒湿证主要证候:阴部肌肤肿溃,触之坚硬,色晦黯不泽,日久不愈,脓水淋沥,疼痛绵绵; 伴面色恍白,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沉细缓。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消疮。代表方: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方药:(1)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防己、黄芪。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 (2)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病因

基本病因
主要由热毒炽盛,或寒湿凝滞,侵蚀外阴部肌肤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外阴感染、外阴溃疡,或有前庭大腺炎病史。

2、症状 

外阴红肿、热痛,积结成块,或化脓腐烂,脓水淋沥,甚则溃疡如虫蚀者,或凝结成块,冷肿稀水,不能敛口,或者肿块位于阴道边侧,如有蚕茧。

诊断依据

1、病史 

外阴感染、外阴溃疡,或有前庭大腺炎病史。

2、症状 

外阴红肿、热痛,积结成块,或化脓腐烂,脓水淋沥,甚则溃疡如虫蚀者,或 凝结成块,冷肿稀水,不能敛口,或者肿块位于阴道边侧,如有蚕茧。

鉴别诊断

阴痒 以外阴部瘙痒为主症,局部可有抓痕。阴疮虽可伴有痒痛,但以外阴部皮肤黏膜破溃肿胀,脓水淋沥为主症。

临证要与外阴恶性肿瘤如外阴癌相鉴别。还要与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所引起的外阴溃烂相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有异常痒痛,带下增多者,应及时就医诊治。坚持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保健。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