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痒

阴痒,中医病名。是指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又称“阴门瘙痒”。西医学外阴瘙痒症、外阴炎、阴道炎及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等出现阴痒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外阴皮肤正常或潮红或粗糙,有抓痕,分泌物增多。病程长者,外阴色素减退,甚则皲裂、破溃、湿疹。
2、辅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正常,或见滴虫、假丝酵母菌等。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止痒为主,实者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虚者宜滋阴养血止痒。要着重调理肝、肾、脾的功能,遵循“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将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药物治疗
阴痒辩证要点阴痒有虚实之分,生育期多实证,多见肝经湿热下注;绝经前后,多虚证,多见肝肾阴虚,血燥生风。实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虚者补肝肾,养气血。阴痒治疗原则阴痒者局部痒痛,在内治的同时,应重视局部治疗护理,采用外阴熏洗、阴道纳药等法,有益于早日康复。阴痒证治分类1、肝经湿热证主要证候:阴部瘙痒难忍,坐卧不安,外阴皮肤粗糙增厚,有抓痕,黏膜充血破溃,或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或灰白如凝乳,味腥臭;伴心烦易怒,胸胁满痛,口苦口腻,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体胖大,色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方药:(1)龙胆写赶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2)萆薢渗湿汤《医宗金鉴》: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通草、滑石。(3)蛇床子散《中医妇科学》:蛇床子、花椒、明矾、百都、苦参。水煎,趁热先熏后坐浴。2、肝肾阴虚证主要征候:阴部瘙痒难忍,干涩灼热,夜间加重,或会阴部肤色变浅白,皮肤粗糙,皲裂破溃;眩晕耳鸣,五心烦热,烘热汗出,腰酸腿软,口干不欲饮;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治法:滋阴补肾,清肝止痒。代表方: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方药:知母、黄柏、丹皮、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泽泻、茯苓。
其他治疗
选用蛇床子、苦参、花椒等煎水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若阴痒破溃者,则去花椒。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有虚、实两个方面。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致阴痒者,属虚证;因肝经湿热下注,带下浸渍阴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以致阴痒者,为实证。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有摄生不慎,或有外阴、阴道炎病史。
2、症状
阴部瘙痒,或如虫行状,奇痒难忍,坐卧不宁,甚至灼热、疼痛,波及肛门周围,兼带下量多、臭秽。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摄生不慎,或有外阴、阴道炎病史。
2、症状
阴部瘙痒,或如虫行状,奇痒难忍,坐卧不宁,甚至灼热、疼痛,波及肛门周围,兼带下量多、臭秽。
鉴别诊断
1、股癣
本病发生于股内侧及会阴部皮肤真菌感染所致的体癖,病灶呈堤状,清晰可见,表面有鳞屑,有明显的炎症改变。阴痒则无明显的堤状皮损。
2、湿疹
本病皮肤病变分布呈对称性,易复发,水洗或食鱼腥虾蟹,往往使病情加重,且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阴痒无以上特点。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内衣裤。
2、瘙痒者避免肥皂水烫洗,及搔抓等强刺激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