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瘿痈

瘿痈,中医病名。是指结喉处突然出现肿块伴疼痛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结喉处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发热,起病急骤。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亚急性甲状腺炎。

主要病因

外感风热、风温疫毒或热病伤阴耗气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中医科

常见症状

结喉处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发热,起病急骤

英文名称

thyroidit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初期血清T3、T4值升高,甲状腺吸碘率降低,两者呈分离现象。血沉增快。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增高。甲状腺超声有助于诊断。后期可以出现短暂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甲亢阶段,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散结为主;热退痛减后,治以疏肝清热,养阴散结为主;后期出现甲减时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

药物治疗
瘿痈治疗原则本病多因风温、风火客于胃,或肝郁胃热所致。治疗多以内治为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为主。风热痰凝证,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颈部肿块初起时用箍围药外敷。瘿痈证治分类1.风热痰凝证证候:颈部结块疼痛,色红灼热;伴寒战高热,头痛,咽干;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辨证分析:风热客于肺胃,灼津为痰,积热挟痰上壅,蕴结于结喉,故颈部结块;风热痰凝,蕴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结块疼痛;毒热炽盛,故见寒战高热、咽干、脉滑数等热象;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上壅之象。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常用药: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子、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2.气滞痰凝证证候:颈前肿块坚实,轻度胀痛,按压肿块疼痛反射至后枕部;有时伴见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辨证分析:内有肝郁胃热,灼津为痰,气滞痰凝,蕴结结喉部,故颈前肿块坚实、胀痛;肿甚夹喉,故有喉间梗塞感;苔黄腻、脉弦滑为痰热蕴阻之象。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散结。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常用药: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 [1]
其他治疗

金黄散、四黄散等水调外敷于颈部肿大处,每日1-2次,具有清热消肿、散结止痛作用。

病因

基本病因

初期外感风热火毒和风温疫毒,后期热病伤阴耗气。

诊断

诊断原则

1、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发病前常有感冒、咽痛等病史。

2、颈结喉处突然出现肿胀疼痛,疼痛牵引至同侧头部、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皮色不变,按之质地坚硬压痛明显。肿块可由颈部一侧发展至另一侧。伴有口干咽痛,发热以午后为甚。发展进程中可见心悸、心烦、失眠、双手颤抖,急躁易怒;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量稀少。病程日久也可见肢冷肿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

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发病前常有感冒、咽痛等病史。

2、颈结喉处突然出现肿胀疼痛,疼痛牵引至同侧头部、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皮色不变,按之质地坚硬压痛明显。肿块可由颈部一侧发展至另一侧。伴有口干咽痛,发热以午后为甚。发展进程中可见心悸、心烦、失眠、双手颤抖,急躁易怒;女子可见月经不调、经量稀少。病程日久也可见肢冷肿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

鉴别诊断

1、颈痈

发病在颈部两侧,皮色渐红,肿痛灼热,易脓易溃。

2、锁喉痈

急性发病,颈部红肿绕喉,甚则呼吸困难,汤水难下,全身症状较危重。

预防

预防措施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保持心情舒畅,少食辛辣之品。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