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有头疽

有头疽,中医病名,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掀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脑疽、对口疽、发背、膻中疽等。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主要病因

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

发病部位

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掀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carbuncle,[headed]carbuncl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脓液培养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消渴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

治疗

治疗原则

应明辨虚实,分证论治,谨防疸毒内陷。积极治疗消渴等病,必要时配合西医西药治疗。

药物治疗
有头疽治疗原则应辨明虚实,分证论治,谨防疽毒内陷。积极治疗消防等病,必要时配合西医西药治疗。有头疽证治分类1. 火毒蕴滞证证候: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当归、芍药、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2. 阴虚火炽证证候: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生黄芪、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芎、当归、黄芩、生地黄、竹叶、生姜。3.气虚毒滞证证候: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治法:扶正托毒。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 [1]
其他治疗

1、初起未溃

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

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可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若查疮肿有明显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行十或双十字形切开,务求脓泄畅达。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祛除,以不出血为度。切开时应注意尽量保留皮肤,以减少愈合后瘢痕形成。

3、收口期

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4、后期

腐肉已脱,但脓水较多,可用垫棉法加压,一则可防止袋脓的发生;二则可使皮肉黏合,促进疮口愈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初起脓栓未松动时,不可强行剥出,以防止毒邪扩散;后期毒邪未尽应慎用垫棉法,勿使毒邪不得外泄反陷入里。

病因

基本病因

1、外感风温、湿热,邪毒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

2、情志内伤,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郁结,气郁化火;或劳伤虚损,恣欲伤肾,劳伤精气,肾水亏损,相火炽盛;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以上均能导致脏腑蕴毒而发。

诊断

诊断原则

临床表现凡在皮肤坚韧、肌肉丰厚之处均可发生,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1、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

2、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3、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亦有少数病例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此为四候,常需1-3周。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凡在皮肤坚韧、肌肉丰厚之处均可发生,以项、背部为多见。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1、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此为一候。

2、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3、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亦有少数病例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此为四候,常需1-3周。

鉴别诊断

1、发际疮

生于项后、发际附近,病小而位浅,范围局限,多

2、脂瘤

染毒患处素有结块,表面与皮肤粘连,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局限,范围明显小于有头疽,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患病后经常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可用2%〜10%黄柏溶液或生理盐水洗涤拭净,以免脓水浸淫。

2、切忌挤压,患在项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若患在背部者,睡时宜侧卧;患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减少活动。

3、初起时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伴消渴者予消渴病人饮食;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

4、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内陷发生。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