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中医病名。是指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也称为经行后期、月经延后、经迟等。多因肾虚、血虚、寒虚、血寒、气滞所致。治疗以调理冲任、疏通胞脉为基本法则。青春期月经初潮后一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有时延后,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做病论。若每次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均不做月经后期论。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

主要病因

肾虚、血虚、寒虚、血寒、气滞

其它名称

经期错后、经行后期、经迟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等

相关中医疾病

月经稀发

英文名称

delayed menstruation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2、辅助检查

(1)尿妊娠试验阴性。

(2)B超检查了解子宫及卵巢的情况。

(3)BBT低温相超 过21天。

(4)生殖激素测定提示卵泡发育不良或高泌乳素、高雄激素、FSH/LH比值异常等。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理冲任、疏通胞脉以调经,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滞者行之,痰者化之。

药物治疗
1.肾气虚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而色晦暗,或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补肾养血调经。代表方:当归地黄饮。方药: 当归、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杜仲、怀牛膝、甘草。 2.血虚证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益气调经。代表方:大补元煎。方药: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3.血寒证(1)虚寒证主要证候:经期沿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法:扶阳祛寒调经。代表方:温经汤(《金贵要略》。 [2] 方药: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2)实寒证主要证候:经期延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治疗: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代表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3] 方药: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4.气滞证主要证候: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经前胸胁乳房胀痛,舌象正常,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脉弦数。治疗:理气行滞调经。代表方:乌药汤(《兰室秘藏》)。方药: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有虚实之别。虚者多因肾虚、血虚、寒虚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溢满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溢满,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症状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

诊断依据

1、病史

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症状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于与早孕、胎漏、异位妊娠等相鉴别。本病既往有月经不调史,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辅助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妊娠试验阴性;BBT低温相超 过21天;生殖内分泌功能检测提示卵泡发育不良等。

1、早孕

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潮。尿或血检查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见宫内孕囊;早孕反应;子宫体增大。

2、胎漏

月经过期后又见阴道少量出血,或伴轻微腹痛。辅助检查妊娠试验阳性;子宫增大符合妊娠月份;B超检查见宫内孕囊。

3、异位妊娠

月经逾期后又见阴道少量出血,或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甚至出现昏厥或休克。辅助检查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宫内未见孕囊,或于一侧附件区见有混合性包块。

预防

预防措施

1、适寒温 经前及经期注意保暖,经期身体卫生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触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2、节饮食 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3、调情志 经期情绪稳定,心境安和。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