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痄腮

痄腮,中医病名。是指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病因

感受风温邪毒

其它名称

蛤蟆瘟、含腮疮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常见症状

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

相关中医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

英文名称

mumps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熄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
药物治疗
辨证要点 辨病情轻重 轻证不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证发热高,腮肿坚硬,胀痛拒按,属热毒在里。若出现高热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风,或睾丸胀痛,少腹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证。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熄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 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蚕。 2.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陈皮、僵蚕。 (二)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 常用药:山栀、黄连、连翘、生甘草、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竹叶、玄参、芦根、薄荷。 2.毒窜睾腹 证候: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黄连、柴胡、川楝子、延胡索、荔枝核、桃仁。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学龄儿童

病因

基本病因
痄腮病因感受风温邪毒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诊断依据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鉴别诊断

发颐 

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预防

预防措施

1、预防 

发现痄腮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2、护理 

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复感它邪。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品。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