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晕

子晕,中医病名。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亦称“妊娠眩晕”。子晕有轻重之分,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多属重证,往往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呕、头痛等,多为子痫先兆。因此及时正确的治疗妊娠眩晕是预防子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测血压,收缩压高出基础血压4.0kpa(3mmHg),舒张压高出基础血压2.0kpa (15mmHg),或基础血压不高,孕20周后血压高于18.7/12.0kpa(140/90mmHg),同时作眼底检査。浮肿由踝部开始,渐延至小腿、大腿、腹部甚至全身,呈凹陷性水肿。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或佐以滋阴潜降,或健脾利湿等法。
药物治疗
子晕辩证要点本病以眩晕为主证,其实质是因孕而虚,属于本虚标实证。阴虚肝旺,但见头晕目眩;脾虚痰阻,多兼四肢浮肿、呕恶;气血虚弱必兼气血虚弱之象,大抵以此为别。子晕治疗原则其病机特点主要是肝阳上亢,治宜育阴潜阳,随证选加滋阴、化痰、补益气血之品,慎用温阳助火之剂,以免助风火之邪。子晕证治分类(1)阴虚肝旺证主要证候: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失眠,心中烦闷,颜面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或绛,少苔,脉弦数。治法:育阴潜阳。代表方:枸杞地黄丸加石决明、龟甲、钩藤、白蒺藜、天麻。方药:泽泻、丹皮、山茱萸、熟地、白芍、茯苓、枸杞、菊花、龟甲、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2)脾虚肝旺证主要证候:妊娠中晚期,头晕头重目眩,胸闷心烦,呕逆泛恶,面肢浮肿,倦怠嗜睡,苔白腻,脉弦滑。治法:健脾化湿,平肝潜阳。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丹参、蔓荆子。方药: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蔓荆子。(3)气血虚弱证主要证候:妊娠后期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心悸健忘,少寐多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 ,脉细弱。治法:调补气血。代表方:八珍汤加丹参、钩藤、石决明。方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或痰浊上犹。经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有“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经验之说。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本病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初产妇多见;有营养不良、贫血、双胎、羊水过多及葡萄胎等病史。
2、症状
头目眩晕,视物昏花,甚至失明,常兼浮肿,小便短少等。如头晕眼花,头痛剧烈,往往是子痫的前期症状,应引起重视。
诊断依据
1、病史
本病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初产妇多见;有营养不良、贫血、双胎、羊水过多及葡萄胎等病史。
2、症状
头目眩晕,视物昏花,甚至失明,常兼浮肿,小便短少等。如头晕眼花,头痛剧烈,往往是子痫的前期症状,应引起重视。
鉴别诊断
妊娠贫血 妊娠中晚期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甚至出现下肢、面目浮肿,但不伴 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常规等检查可资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2、宜食用高蛋白、维生素类及富含钙、铁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低盐勿食。
3、充足睡眠,安静环境,左侧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