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子肿

子肿,中医病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面目肿胀者称为“子肿”。亦称为“妊娠肿胀”。古人根据肿胀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等名称。

主要病因

脾虚、肾虚、气滞

其它名称

妊娠肿胀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妊娠20周后出现水肿,多由踝部开始,渐延至小腿、大腿、外阴部、腹壁,甚 至全身水肿或有腹水

相关中医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

英文名称

estational edema,gestational anasarca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体格检查

根据水肿部位,确定水肿的严重程度。水肿局限于膝以下为“+”,水肿延及大腿为“++”,外阴腹壁水肿为“+ + +”,全身水肿或伴有腹水为“+ + + +”。

2、辅助检查

注意体重、血压、尿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肝肾功能等检测,及时发现子肿的原因。若尿蛋白>0.3g/24h,或随机尿蛋白>3g/L,或尿蛋白定性“+”以上为蛋白尿。 若每周体重增加>0. 9kg,或每四周体重增加>2. 7kg是子痫前期的信号。

治疗

治疗原则

子肿的治疗原则以利水化湿为主,脾虚者健脾利水,肾虚者温肾利水,气滞者理气化湿。 并根据“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随证加入养血安胎之品。

药物治疗
子肿辩证要点肿胀性质有水病和气病之分。病在有形之水,皮薄,色白而光亮,按之凹陷即时难起;病在无形之气,皮厚而色不变,随按随起。水肿的病变有在脾在肾之别。病在脾者,四肢面目浮肿,皮薄而光亮,伴脾虚证;病在肾者,面浮肢肿,下肢尤甚,伴肾虚证。子肿治疗原则妊娠肿胀的治疗应本着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以运化水湿为主,适当加入养血安胎之品,慎用温燥、寒凉、峻下、滑利之品,择用皮类利水药,以免伤胎。子肿证治分类(l)脾虚证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目四肢浮肿,或遍及全身,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起,面色恍白无华,神疲气短懒言,口淡而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润或腻,脉缓滑。治法:健脾利水。代表方:白术散加砂仁。方药: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红。(2)肾虚证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肢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酸乏力,下肢逆冷,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治法: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代表方:真武汤。方药:附子、生姜、白术、白芍、茯苓。(3)气滞证主要证候:妊娠三四月后,肢体肿胀,始于两足,渐延于腿,皮色不变,随按随起,胸闷胁胀,头晕胀痛,苔薄腻,脉弦滑。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代表方:天仙藤散。方药: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 [1]

病因

基本病因
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肾化气行水,人体水液代谢赖此三脏。肺、脾、肾三脏任何一脏发生病变,均可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肿胀。尤其是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为病,其制在脾。妊娠肿胀的发生与妊娠期间特殊的生理有密切的关系。此病多发生在妊娠5、6月以后,此时胎体逐渐长大,升降之机括为之不利,,若脏器本虚,胎碍脏腑,因孕重虚。因此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为妊娠肿胀的主要机理。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病史;高龄初孕、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史。

2、症状

妊娠20周后出现水肿,多由踝部开始,渐延至小腿、大腿、外阴部、腹壁,甚至全身水肿或有腹水。若无明显水肿,但每周体重增加异常也是临床表现之一。

诊断依据

1、病史

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病史;高龄初孕、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史。

2、症状

妊娠20周后出现水肿,多由踝部开始,渐延至小腿、大腿、外阴部、腹壁,甚至全身水肿或有腹水。若无明显水肿,但每周体重增加异常也是临床表现之一。

鉴别诊断

子肿应与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妊娠合并心脏病、营养不良性水肿相鉴别。

1、妊娠合并慢性肾炎

孕前有肾炎史,孕20周前发病,水肿始于眼睑。尿常规检查除蛋 白阳性外,可见红细胞或管型。

2、妊娠合并心脏病

孕前有心脏病史,孕后出现心悸、气短、踝部浮肿、心动过速等。 心脏及心功能检查可助鉴别。

3、营养不良性水肿

由于营养不良,导致低蛋白血症而引起水肿,常伴有消瘦、乏力、 贫血、多尿等症状。血浆蛋白总量及白蛋白浓度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

预防

预防措施

1、重视孕期保健,定期产检。

2、注意体重、水肿、尿蛋白、血压的变化情况。

3、发病后予以低盐饮食,控制饮水。

4、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5、浮肿严重者应卧床休息,抬高两下肢,注意保暖。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