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走黄

走黄,中医病名。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人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病证。其临床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志昏愦等症。凡是疔疮均可发展为走黄,颜面部疔疮、烂疔尤易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全身性外科感染。

主要病因

火毒炽盛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

寒战,高热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舌质红绛,舌苔多黄燥,脉洪数或弦滑数

相关中医疾病

全身性外科感染

英文名称

toxemia septiccemia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或降低,左移、幼稚型增多,出现毒性颗粒;尿中可出现蛋白、血细胞、酮体等;出现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衡;肝肾功能受损。脓液和血液的细菌培养可发现相同致病菌,药敏试验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

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温病的规律和走黄火毒炽盛的特点辨证论治,原发病灶的处理是重要治疗环节。

药物治疗
走黄治疗原则须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内治可参照温病辨证论治,急投重剂清热凉血解毒之品,直折其势,随证灵活加减。外治主要是处理原发病灶。走黄证治分类1.气阴两燔证证候:寒战高热,汗出口渴,头痛烦躁,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干,脉洪数。治法:清气泄热,解毒凉营。方药: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加减。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犀角(水牛角)、生地、金银花、连翘、玄参、黄连、竹叶、丹皮、麦冬。2.热人营血证证候:壮热持续不退;夜晚加重,躁扰不安,神识昏蒙,严重时可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皮肤瘀斑;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1]
其他治疗

根据不同疔疮的原发病灶,选择相应的外治法

1、颜面疔疮早期应药物外敷以箍肿消毒,避免毒邪走散。

2、中期脓肿应及时切开,后期应引流通畅。

3、烂疔应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清除异物,引流通畅。

病因

基本病因
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毒邪走散,客入营血,内攻脏腑而成。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发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变化多端。

1、局部表现

在疔疮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

2、全身症状

寒战、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或体温不升,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或伴身发瘀斑、风疹块、黄疸等;甚至出现神志昏糊,呓语谵妄,咳嗽气喘,胁痛痰黄,发痉发厥等;或伴手足发冷,脉沉细数等;或伴肢体拘急,骨节肌肉疼痛;或并发附骨疽、流注等。以上各症常可相兼出现。

诊断依据

本病发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变化多端。

1、局部表现

在疔疮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

2、全身症状

寒战、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或体温不升,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或伴身发瘀斑、风疹块、黄疸等;甚至出现神志昏糊,呓语谵妄,咳嗽气喘,胁痛痰黄,发痉发厥等;或伴手足发冷,脉沉细数等;或伴肢体拘急,骨节肌肉疼痛;或并发附骨疽、流注等。以上各症常可相兼出现。

预防

预防措施

1、本病危重,应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2、保证患者充分睡眠,绝对卧床休息,并固定患部,减少活动。

3、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注意通风。

4、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荤腥发之物及甜腻之品,视病情给予半流质或普食。

5、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6、疔疮尤其是颜面部疔疮切忌挤压、碰伤、过早切幵。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