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汗证

汗证,中医病名。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结核感染,也常以多汗为主症,临证当注意鉴别,及时明确诊断,以免贻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表虚不固者,常有自汗、盗汗;而小儿汗多,若未能及时拭干,又易于着凉,造成呼吸道感染发病。

主要病因

肺卫不固 营卫失调 气阴亏虚等

其它名称

自汗 盗汗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常见症状

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相关中医疾病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英文名称

sweating disease

治疗

治疗原则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药物治疗
汗证辩证论治汗证辨证要点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汗证治疗原则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汗证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防风、牡蛎、浮小麦、麻黄根。2.营卫失调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治法:调和营卫。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浮小麦、煅牡蛎。3.气阴亏糜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4.湿热迫蒸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治法:清热泻脾。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5岁以内儿童

病因

基本病因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诊断

诊断原则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3、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诊断依据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2、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3、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预防

预防措施

(一)预防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二)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