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痉证

痉证,中医病名。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其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治疗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同时,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潜镇息风之品。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或失治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脑病科

常见症状

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相关中医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痉证,项背强直较甚者,多与西医学中的脑膜刺激征相似,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的临床表现,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脑炎、高热惊厥。肝性脑病、尿毒症以及脑寄生虫病。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已明确感染的性质。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一般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

治疗

治疗原则

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为主。由于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

药物治疗
痉证辩证分类1.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2. 辨虚实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多由内伤气血阴津不足所致。痉证治疗原则痉证的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应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为主。由于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痉证证治分类1.邪壅经络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2.肝经热盛症状:高热头痛,口噤齘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3.阳明热盛症状: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粳米、甘草。4.心营热盛症状: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方药:清营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5.痰浊阻滞症状: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法:豁痰开窍,熄风镇痉。方药:导痰汤加减。常用药:羌活、防风、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6.阴血亏虚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方药: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痉证其他疗法针灸疗法1. 邪壅经络主穴:筋缩、列缺、风门、风池、合谷、后溪、阳陵泉。操作:针用泻法。2. 阳明热盛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十二井穴、筋缩、阳陵泉、太冲、内庭、三阴交。操作:除三阴交用补法外,其余穴位用泻法,大椎、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 阴血亏虚主穴:筋缩、三阴交、风池、太冲、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阳陵泉、太溪。操作:针宜补泻兼施。

病因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壅塞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热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养。或热病邪入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生痉证。

2、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运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能运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热蒸灼津液,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筋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敛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

3、 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耗伤;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导致津伤脱液,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导致痉病的发生。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诊断依据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鉴别诊断

1、痉证与痫症

痫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大多发作片刻即可自行缓解,醒后一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症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3、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暂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不难鉴别。

4、 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的范畴。因金创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临床表现为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创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一旦感受外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若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如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或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3、痉证病人多属于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发病时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居室要安静,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在发作停止后,治疗和护理工作要合理地集中安排,有利于病人安静休养,减少痉证发作。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