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绝经前后诸证

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名。是指女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面浮肢肿、或皮肤蚁走样感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证。这些症候往往参差出现,轻重不一,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主要病因

肾阴虚、肾阳虚、心肾不交

其它名称

经断前后诸证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

相关中医疾病

围绝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衰竭

英文名称

menopausal disorders,perimenopausal disorder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可见阴道分泌物减少。

2、辅助检查

血清FSH和E2值测定以了解卵巢功能。或行血清AMH检查了解卵巢功能。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应注重固护肾气,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虚虚之戒。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药物治疗
1.肝郁证主要证候: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黯红或紫红,或有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小腹胀痛,胸脘憋闷,时叹息,嗳气少食;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调经。代表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薄荷、煨姜。2.肾虚证主要证候:月经或先或后,量少,经色黯淡,质清;或腰膝酸软,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肾调经。代表方:固阴煎(《景岳全书》)。方药: 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人参、山药、灸甘草、五味子、远志。 [1]

病因

基本病因

1、本病的发生与妇女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月经将断而至绝经,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身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变化,易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

2、“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之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若在40岁以前发病者,应考虑为“卵巢早衰”。发病前有无工作、生活的特殊改变。有无精神创伤史及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或放射治疗史。

2、症状

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若在40岁以前发病者,应考虑为“卵巢早衰”。发病前有无工作、生活的特殊改变。有无精神创伤史及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或放射治疗史。

2、症状

月经紊乱或停闭,随之出现烘热汗出,潮热面红,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鉴别诊断

1、眩晕、心悸、水肿绝经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可与某些内科病,如眩晕、心悸、水肿等相类似,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2、癥瘕绝经前后的年龄为癥瘕好发期,如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等症状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西医学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预防

预防措施

1、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防癌检查、内分泌学检查。

2、若有症瘕、肿瘤行开腹手术,经量保留或不损伤无病变的卵巢组织。

3、维持适度的性生活,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心理早衰。

4、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阴阳气血,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5、饮食应当限制高脂、高糖的摄入,注意补充新鲜水果及钙钾等矿物质。

6、进入绝经前后期,每年参见一次妇女病普查,并全面体检一次。

7、对于40岁前的妇女出现月经后期量少甚或闭经者,要警惕卵巢早衰,及早治疗。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