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痿证

痿证,中医病名。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由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耗伤肺胃津液而成。内伤多为饮食或久病劳倦等因素,损及脏腑,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损。本病以虚为本,或虚实错杂。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外感温热毒邪,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跌打损伤

发病部位

筋脉肌肉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脑病科

常见症状

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以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

相关中医疾病

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痿证与西医学中神经肌肉系统的许多疾病有关。检测血液中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醛缩酶、肌酸磷酸肌酶的含量以及尿中肌酸排泄量,有助于鉴别痿证肌肉萎缩的病因;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检查等,有助于对与痿证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测定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MRI检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津伤者,宜清热润燥;湿热侵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内经》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

药物治疗
痿证辨证要点痿证辨证,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痿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痿证以虚为本,或本虚标实。 因感受温热毒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程发展较快,属实证,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就常见虚实错杂。内伤积损,或久病不愈,主要为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多属虚证,又常兼夹郁热、湿热、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也属常见。痿证治疗原则痿证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津伤者,宜清热润燥;湿热侵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内径》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痿证证治分类1.肺热津伤症状: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麦冬、生甘草、阿胶、苦杏仁、炒胡麻仁、生石膏、霜桑叶、炙枇杷叶。2.湿热浸淫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方药:加味二妙散加减。常用药:苍术、黄柏、萆薢、防己、薏苡仁、蚕砂、木瓜、牛膝、龟板。3.脾胃虚弱症状: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黄芪、当归、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升麻、柴胡、神曲。4.肝肾亏损症状: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药:虎潜丸加减。常用药:狗骨、牛膝、熟地、龟板、知母、黄柏、锁阳、当归、白芍、陈皮、干姜。5.脉络瘀阻症状: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方药: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痿证其他疗法1. 针灸治疗主穴:上肢 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 髀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津伤者,配尺泽、肺俞;湿热侵淫者,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操作:毫针刺,按虚实补泻法操作。2. 电针在瘫痪肌肉处取穴,针刺的气后加脉冲电刺激,采用断续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疗程。

病因

基本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侵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感受外来湿邪,湿热侵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就、侵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痿。

3、饮食毒物

所伤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伤及肝肾,精损难复;或劳逸太过而伤肾,耗损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扑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于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于濡养滋养。

诊断

诊断原则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以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以侧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鉴别诊断

1、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时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2、痿证与痹症

痹症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者。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症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应予以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1、痿证的发生常与居住湿地,感受温热湿邪有关,因此,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有助于痿证的预防和康复。

2、病情危重,卧床不起,吞咽呛咳,呼吸困难者,要常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排痰,以防止痰湿壅肺和发生褥疮。对瘫患者,应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体功能体位,防止肢体挛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日后功能恢复。由于肌肤麻木,知觉障碍,在日常生活与护理中,应避免冻伤或烫伤。

3、注意精神饮食调养,进行适当体育锻炼,生活规律,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油腻辛辣,对促进痿证康复亦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