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肛门湿疡

肛门湿疡,中医病名。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名肛门顽湿。西医称为肛门湿疹。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转为慢性者,病程一般较长,常延久不愈,反复发作。

主要病因

湿热下注、血虚风燥

其它名称

肛门顽湿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肛门周围皮肤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

相关中医疾病

肛门湿疹

英文名称

eczema of anu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血常规,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增加。

治疗

治疗原则
本证的治疗,当在辨清证之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采取清热利湿、养血润燥、健脾益气的方法。切记以胃气为本。
药物治疗
针刺取主穴:血海、三阴交、会阴。配穴:脾虚配足三里、关元;瘙痒甚配太溪、长强。采用平补平泻针法,每日1次。
其他治疗

1、湿敷疗法

急性期用马齿苋、黄柏或苍术、黄柏、地榆、大黄、苦参煎水,冷却后湿敷。或用5%硼酸溶液湿敷。

2、浸洗疗法

慢性期用苦参汤或蛇床子、苍耳子、荆芥、白藓皮、枯矾,煎水浸洗。

3、敷贴疗法

用青黛膏或硼酸氧化锌软膏、肤轻松软膏,敷贴。亦可用青黛散外敷。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如风盛则瘙痒不止,湿盛则糜烂流水,风湿互结,发为风湿疡。如日久湿邪凝滞,耗伤阴血,肌肤失养,则见皮厚如革,干枯皲裂,发为顽湿。总之,急性者多因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慢性者,则多为血虚风燥或脾虚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疡

发病急,病程短,初起时肛门皮肤损害可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等。轻者微痒,重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疡

由急性湿疡迁延不愈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有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疡

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疡日久不愈转变而成,肛门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久延不愈,反复发作。

诊断依据

根据皮损表现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疡

发病急,病程短,初起时肛门皮肤损害可有红斑、丘疹、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等。轻者微痒,重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增剧。

2、亚急性湿疡

由急性湿疡迁延不愈而来,病情较缓慢,水疱不多,渗液少,尚有红斑、丘疹、鳞屑、痂皮、糜烂等。

3、慢性湿疡

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疡日久不愈转变而成,肛门皮肤增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伴有皲裂,颜色棕红或灰白色,皮损边界不清楚,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久延不愈,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肛肠痒

肛门皱襞肥厚,可见苔藓样变,可有放射状皲裂,多数无渗出,仅见干性抓痕及血痂。

预防

预防措施
避免再刺激。常见的刺激,外源的有搔抓、摩擦、肥皂洗、热水烫、用药不当等。内源的有饮用浓茶、咖啡、酒类,或食用辣椒、鱼、虾、蟹、牛奶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