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血证

血证,中医病证名。是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体外为共同特点。随出血部位的不同,常见的血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多种。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血不摄两大类。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等

其它名称

血病,出血

发病部位

口鼻,前后二阴,皮肤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常见症状

血液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

相关中医疾病

多系統疾病有出血症状,造血系統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英文名称

blood diseas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对每一位血证患者应将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作为必须进 行的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种血证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必要时尚需进行骨髓穿 刺,以协助诊断。

1、咳血

实验室检查,如血沉、痰培养细菌、痰检查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以及胸部X 线检查、支气管镜检或造影、胸部CT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咳血的病因。

2、吐血

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B型超声波、胃液分析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 吐血的病因。

3、便血

呕吐物及大便潜血试验,大便常规检查,直肠指检,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便血的病因。

4、尿血

小便常规为尿血时必须进行的检查,另可根据情况进一步作尿液细菌学检查,泌 尿系X线检查,膀胱镜检查等。

5、紫斑

血、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 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为常需进行的检查,有助于明确出血的病因,帮助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血证,应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而辨证论治。概而言之,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

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并应结合受病脏腑的不同,分别选用适当的方药。

2、治气

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密切相关,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

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病因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外邪侵袭,或因热病损伤脉络而引起的出血,其中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如风、热、燥邪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 情志过极

情志不遂,脑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

3、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欲体虚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或久病体虚,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之后

久病导致血证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使阴精耗伤,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使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入络,使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血不偱经而致出血。

诊断

诊断原则

1、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2、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

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

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

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诊断依据

1、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

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

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

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

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 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鉴别诊断

1、鼻衄

(1)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

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内科鼻衄与经行衄血

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2、齿衄

齿衄与舌衄

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3、咳血

(1)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咳血与口腔出血

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血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4、吐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吐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史。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残渣,在五官科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5、便血

(1)便血与痢疾

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2)便血与痔疮

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3)远血与近血

便血之远近是指出血部位距肛门的远近而言。远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黯紫色。
近血来自乙状结肠、直肠、肛门(下消化道),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色多鲜红或黯红。

(4)肠风与脏毒

两者均属于便血。肠风血色鲜泽清稀,其下如溅,属风热为患。脏毒血色暗浊粘稠,点滴不畅,因湿热所致。

6、尿血

(1)尿血与血淋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漓刺痛)者为血淋。

(2)尿血与石淋

两者均有血随尿出。但石淋尿中时有沙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砂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7、紫斑

(1)紫斑与出疹

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2)紫斑与温病发斑

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有时可类似。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紫斑)一般不如温病发斑急骤,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之征。

(3)紫斑与丹毒

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8、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1)热盛迫血证

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数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2)阴虚火旺

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3)气虚不摄证

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痩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馎之品,戒除烟酒。

2、避免情志过极。对血证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消除其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3、注意休息。重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

4、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并应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