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睛溢血

白睛溢血,中医病名。是指白睛血络破裂,血溢于白睛外膜之下,呈一片鲜红色,界限分明的眼疾。又称为色似胭脂症。在白睛上可见大小不等之鲜红色点状、片状出血,边界清楚。自觉症状不明显,多为他人发现。一般1-2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下出血。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眼部检查
白睛浅层下出现点、片状出血斑,边界清楚,甚者遍及白睛。初期色鲜红,逐渐变成棕黄色,最后吸收消退。
治疗
治疗原则
须以清肺散血之剂,外点药逐之,宜服退赤散。
其他治疗
本病初起宜冷敷以止血;48小时后无继续出血,则改为热敷,以促进瘀血吸收, 缩短疗程。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老年人
病因
基本病因
1、热客肺经,肺气不降,血热妄行。
2、心营耗损,肝肾不足,致使脉络失润,易于破裂而血溢络外。
此外,剧烈呛咳、呕吐致使气逆上冲,酗酒过度而湿热上熏,以及妇女逆经和眼部外伤等,均可导致血不循经,目络破损而血溢络外。
症状
典型症状
无明显不适感,多为他人发现。
诊断
诊断原则
白睛浅层下出现点、片状出血斑,边界清楚,甚者遍及白睛。
诊断依据
白睛浅层下出现点、片状出血斑,边界清楚,甚者遍及白睛。
鉴别诊断
1、天行赤眼
白睛出血为点状、片状,有肿胀、眵多、羞明、灼痛等症,有传染性。
2、赤脉传睛
为眦部生长赤脉呈条纹状,而非片、点状出血色赤。
3、赤丝虬脉
白睛出现赤丝纵横或蟠曲,粗细不一,久不能愈,而非点状出血色赤。
4、胬肉攀睛
起病缓,以眦部白睛上长出蝉翼状瘀肉,横贯白睛为特点,无明显红赤色。
预防
预防措施
1、少食辛辣肥甘之品,以防湿热内生;劳逸结合,少熬夜伤阴;避免用力过猛或眼外伤。
2、如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