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痹证

痹证,中医病证名。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为引发本病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痰、淤等邪气滞留机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应根据热象之有无,首先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本病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病因

正虚不固、感受外邪

其它名称

湿痹、血痹、历节、痛风

发病部位

肢体筋骨、关节、肌肉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中医科

相关中医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可帮助鉴别痹症是否内舍于心。

治疗

治疗原则

1、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兼顾“宣痹通络”。

2、痹症的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所有

病因

基本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如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由于风寒湿邪各有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 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2、内因

(1)劳逸不当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侵袭。

(2)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肥甘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伤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可与痹症发生有关。

诊断

诊断原则

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鉴别诊断

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情况,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预防

预防措施

1、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居潮湿之地。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2、痹症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病邪入脏,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行走不便者,应防止跌扑,以免发生骨折。长期卧床者,既要保持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还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的产生。久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和消化机能低下,因此保持病人的乐观心境和摄入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