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痛风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和尿酸排泄减少,致血中尿酸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滑液的血细胞内可找到尿酸钠结晶,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泌尿系结石及痛风性肾病。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患者可在绝经后发作,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本病属中医学“痹证”“历节”“脚气”“痛风”等病证的范畴。

主要病因

脾肾两虚为本,湿热毒瘀为标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常见症状

关节痛疼痛进行性加剧,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

相关中医疾病

痛风

英文名称

gout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尿酸测定,男性血尿酸值>7mg/dl,女性>6mg/dl为高尿酸血症。尿尿酸测定,低嘌呤饮食5天后,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600mg为尿酸生成过多型(约占10%);

2、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急性发作期仅见受累关节周围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可见关节软骨、骨质破坏,甚至关节脱位、病理性骨折等。MRI有幼于痛风沉积物的定位,可以显示深部组织病变。超声检查可见痛风结节的典型表现。

治疗

治疗原则
痛风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内治和外治同施。急性期以控制 关节红肿热痛症状为主,内治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外治消肿通络止痛。缓解期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内治补益肝肾,通络活血;外治活血通络,宣痹止痛。西医治疗在急性期应迅速控 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慢性期应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 积造成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痛风石期宜手术剔除痛风石、提高生活质量。
其他治疗

1、膏药外敷

(1)消肿止痛膏(朱砂、雄黄、冰片、黄连、五倍子,共捣为膏)外敷,能改善关节红肿热痛之症,使痛风性关节炎得到迅速改善。

(2)风火软膏(防风、大葱、白芷、川乌各60g,共捣为膏)用调热黄酒敷冷痛处,有祛风通痹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期痛风。

2、散剂外敷

当归散(防风、当归、藁本、独活、荆芥穗、牡荆叶各30g。上药为粗末,盐120g同炒热,袋盛熨之),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慢性期痛风。

3、药酒外搽

伸筋草12g,透骨草12g,川桂枝9g,羌活12g,独活12g,川乌9g,草乌 9g,全当归12g,紫草9g,红花9g,桑枝9g,虎杖9g,络石藤9g,地鳖虫6g。诸药用高粱酒1.5kg浸泡,约1周后外用。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止痛。热水洗患处后用此酒轻擦患处,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中年男性、绝经后女性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发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湿热毒瘀为标,证属正虚邪实。如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嗜食膏粱厚味,日久伤脾,或年老脾肾功能失调,则外感或内生湿热毒邪流窜经络,攻注骨节,着于经脉,终致湿热毒瘀交互为患。

诊断

诊断原则

1、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

2、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征兆,或仅有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第一跖趾关节累及最常见,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炎。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2)间歇发作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和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状趋于不典型。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使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4)肾脏病变

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盐晶体沉积于肾间质,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此外,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可以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尿酸性结石。如果尿中尿酸水平急骤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可以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

诊断依据

1、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

2、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征兆,或仅有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第一跖趾关节累及最常见,其次为足背、足跟、踝、 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表现为多关节 炎。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和恶心等全身症状,可伴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2)间歇发作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受累关节一般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和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状趋于不典型。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使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 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 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4)肾脏病变

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盐晶体沉积于肾间质,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此外,尿中尿酸浓度增高呈过饱和状态,可以在泌尿系统沉积并形成尿酸性结石。如果尿中尿酸水平急骤升高大量尿酸 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等处,造成急性尿路梗阻,可以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般以青、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四肢的小关节,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常伴晨僵,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畸形。类风湿因子多阳性,但血尿酸不高。X线片可见关节面粗糙和关节间隙狭窄,晚期可有关节面融合,但骨质穿凿样缺损不如痛风明显。

2、创伤性关节炎和化脓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炎一般都有关节外伤史,化脓性关节炎的关节囊液可培养出致病菌,两者的血尿酸均不高,关节滑液检查无尿酸盐结晶。

3、假性痛风关节

软骨矿化所致,多见于用甲状腺素进行替代治疗的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膝关节为最常受累关节。关节炎症状发作常无明显季节性,血尿酸正常。关节滑液检查可发现有焦磷酸钙结晶或磷灰石。X线片可见软骨成线状钙化,尚可有关节旁钙化。部分患者可同时合并痛风,则有血尿酸浓度升高,关节滑液可见尿酸盐和焦磷酸钙两种结晶。

预防

预防措施

1、饮食是诱发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进低嘌呤低能量饮食,戒酒,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 以上。

2、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住潮湿之地。切勿当风贪凉,乘热浴冷。

3、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4、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防治伴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