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暑温

小儿暑温,中医病名。感受暑温邪毒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症,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易出现内闭外脱、呼吸障碍等危象,重症病例往往留有后遗症,导致终生残疾。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本病尚有“暑风”、“暑痉”、“暑厥”之名,“暑风”者手足搐搦而动;“暑痉”以项强或角弓反张为名;“暑厥”则必见手足逆冷。本病主要指西医学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发病季节多在7、8、9月盛夏时节;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自幼儿至老年都可感染,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高,且有较强传染性。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相关中医疾病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2、脑脊液
压力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补体结合试验
病后2-3周内阳性;血凝抑制试验病后5天出现阳性,第2周达高峰。
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以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为主。急性期以解热为关键,热在表者,宜清暑透表,使邪从外泄;在里者,宜甘寒清热或通腑泄热;邪郁化火,人营人血,则苦寒或咸寒清营泻火。结合痰、风之证,分别施以开窍豁痰,镇惊熄风等法。后期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余邪未尽,虚热不退者,以养阴清热为法;痰蒙清窍,神识痴呆者,以宣窍豁痰为法;虚风内动,肝肾不足者以养阴熄风为法。
流行病学
病因
本病系感染暑温邪毒而发病。夏季暑气当令,暑温邪毒易于流行,其邪伤人最速,特别是小儿时期神怯气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一旦被暑温邪毒所侵,正不胜邪,则卒然发病。
诊断
1、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
2、临床表现
(1)初热期
病程第1-3天,有发热、头痛、嗜睡、呕吐,可有脑膜刺激征。
(2)极期
病程第4-10天,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加深,甚则昏迷、抽风,或反射消失,肌张力增强,脑膜刺激征。重症者可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3)恢复期
病程第7-10天起,体温渐降,神志渐清,多数患者逐渐康复。部分严重病例恢复较慢。
(4)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在起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瘫痪、痴呆等,为后遗症。
1、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
2、临床表现
(1)初热期
病程第1-3天,有发热、头痛、嗜睡、呕吐,可有脑膜刺激征。
(2)极期
病程第4-10天,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加深,甚则昏迷、抽风,或反射消失,肌张力增强,脑膜刺激征。重症者可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3)恢复期
病程第7-10天起,体温渐降,神志渐清,多数患者逐渐康复。部分严重病例恢复较慢。
(4)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在起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瘫痪、痴呆等,为后遗症。
与中毒性菌痢(疫毒痢)鉴别
疫毒痢起病急,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肛门指诊或盐水灌肠检查大便可见脓血,培养可见痢疾杆菌。
预防
1、蚊子是传播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2、盛夏季节发现高热、抽痉、昏迷病人需密切观察,及时采取诊断、治疗措施,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产生严重后遗症或生命危险。病室应保持通风凉爽,严密观察病儿体温、脉搏、呼吸、神识、血压等情况,高热病儿应及时予以退热降温,昏迷、抽风病儿及时予以吸氧、吸痰、止惊处理。昏迷病儿要经常翻身,变换体位,清洁皮肤,防止褥疮。注意补充营养,急性期宜给清淡而富营养的流汁食物,如豆浆、牛奶、西瓜水、绿豆汤、稀米汤等,水分必须充足,对不能进食者应用鼻饲,或静脉滴注营养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