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中医病名。是指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肺卫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系外感疾病。俗称伤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率较高。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心火易炽、肝风易动,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表邪不解,由表及里,可发展为咳嗽、肺炎喘嗽,或邪毒内传,发生水肿、心悸等变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主要病因

感受风寒、风热、暑湿、时邪

其它名称

伤风、 时行感冒

发病部位

肺卫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常见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

相关中医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病原学检查

鼻咽部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可作病毒学诊断。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

治疗

治疗原则

1、感冒的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根据辨证,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瘟解毒等治法。

2、根据小儿的特点,在小儿感冒的治疗用药方面要注意:需兼顾兼夹证的治疗,应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积、镇惊之法。治疗中以轻清疏解为主,不宜过汗,防止耗伤津液;慎用下法,以防苦寒伤伐脾胃;体质虚弱者可采用扶正解表法,益气、养阴以助正气祛邪外出。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药成药、针灸、刮痧等方法治疗。

其他治疗

病因

基本病因

小儿感冒发生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暑、湿、燥邪及时邪疫毒等致病。若小儿正气不足,并遇气候变化、寒温交替、调护失宜等诱因,六淫之邪均可乘虚而入,发为感冒。

1、感受风寒

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流通不畅,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2、感受风热

风热之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气失宣,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上扰清窍则头痛;热邪客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证候。小儿肌肤薄,藩篱疏,感邪之后易于传变,即使外感风寒,正邪相争,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里热已炽,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3、感受暑湿

夏季暑湿当令,黏腻重浊,束表困脾,卫表失宣则发热重,无汗;脾气被遏,清阳不升,则头晕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

4、感受时邪

外感时疫毒邪,侵犯肺胃二经。疫毒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病情重; 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毒热上炎,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脾,升降失司,则见恶心、呕吐、泄泻等症。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2、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头痛、全身酸痛为主症。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搐。

诊断依据

1、病史

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2、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头痛、全身酸痛为主症。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搐。

鉴别诊断

1、急性传染病早期

多种急性传染病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水痘、手足口病、幼儿急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加以鉴别。

2、急喉喑(急性感染性喉炎)

本病初起仅表现发热、微咳、声音撕哑,病情较重时可闻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

预防

预防措施

1、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锻炼。

2、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4、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可用食醋加水熏蒸1次,进行空气消毒。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冷饮、肥甘厚味。

6、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