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痰饮

痰饮,中医病证名。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为诸饮之总称,可根据饮停部位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狭义者仅为四饮中的痰饮。本病病机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欲所伤,致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辨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痰饮病在胃肠,悬饮病在胁下,溢饮外溢肌表,支饮病在胸肺等。其次抓住体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治疗以温化为原则。

主要病因

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复感外邪

其它名称

淡饮、流饮

发病部位

肺脾肾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相关中医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胃粘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或颈静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生成。《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同时还当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阳微气衰者,宜温阳以治本;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所有

病因

基本病因

1、外感寒湿

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积而成饮。

2、饮食不当

凡暴饮过量,恣食生冷,或炎夏受热及饮酒之后,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中生,水液停积而为痰饮。

3、劳欲体虚

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运化,亦可停而为饮。若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为病。

诊断

诊断原则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诊断依据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鉴别诊断

1、悬饮与胸痹

两者都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疾病的多种慢性疾患日久渐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症状;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所谓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的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有支饮的特点;哮病又属于伏饮的范围。

预防

预防措施

凡有痰饮病史者,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忌肥甘生冷之物,戒烟酒;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