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中医病名。是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抑郁、病后体虚等引起听觉功能异常的一系列病证。凡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闻潮声,其声或细或暴,静时尤甚,妨碍听觉者,称为“耳鸣”;凡听觉有不同程度减退,甚至听觉丧失,影响日常生活者,称为耳聋。临床上耳鸣可单独出现,也可伴有耳聋,耳鸣亦可由耳聋发展而来,二者症状表现和病情轻重不一,但发病机制多有相似之处,故合并一起讨论。

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抑郁、病后体虚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常见症状

耳内鸣响,静时尤甚,妨碍听觉;听觉有不同程度减退,甚至听觉丧失

英文名称

tinnitus,deafnes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耳道及鼓膜检查

多无异常发现。

2、听力检查示

感音性聋或混合性聋;颞骨及颅脑X线、CT、MRI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耳聋、耳鸣因其病位,病变脏腑,病因,发病机制均大体相同,故治疗原则也相同。一般实证通常采用疏风清热,清泻肝火,化痰降火,通窍活血等治法;虚症通常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健脾等治法;若属于虚实夹杂,又应虚实并治,标本兼顾。

病因

基本病因
耳鸣、耳聋的病因主要是风热、肝火、痰火、血瘀,以及脾肾亏虚、气血不足。病位以肝肾为主,与心脾有关。病理因素主要是虚、风、火、痰、瘀五方面。

诊断

诊断原则
实证者,病情突发,以单侧为重,耳鸣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风声、隆隆声等),听力下降,或完全失听;虚证者,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以双侧为多,耳鸣呈高音调(如蝉鸣声、汽笛声、口哨声等),夜间加重,听力逐渐下降,以致完全失听。
诊断依据
实证者,病情突发,以单侧为重,耳鸣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风声、隆隆声等),听力下降,或完全失听;虚证者,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以双侧为多,耳鸣呈高音调(如蝉鸣声、汽笛声、口哨声等),夜间加重,听力逐渐下降,以致完全失听。
鉴别诊断

1、耳鸣、耳聋与聋哑

耳鸣,耳聋多发于成年人,耳虽聋但无口哑。聋哑多见于小儿。热病后遗或先天所致,聋哑一症系先发耳鸣,后致口哑,耳聋者必有口哑。

2、耳鸣,耳聋与耳蕈、耳痔、耳挺

耳鸣、耳聋主要表现为耳内鸣响或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耳内并无肿块等赘生物阻塞耳道或突出耳外。耳蕈,耳痔,耳挺都属于肿块阻塞耳道引起耳鸣、耳聋。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为“耳痔”,多由肝、肾、胃三经火热炽盛酿成,表现为耳内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按照肿块形状的不同,病名又各不相同,比如形状似樱桃或桑葚的成为“耳痔”,状如枣核的成为“耳挺”,头大蒂小状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预防

预防措施

1、爱护耳道卫生,保持耳道清洁,定期清除耳内耵聍,同时应避免损伤耳鼓膜,耳内进水应将耳口向下,以手抖动耳廓或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

2、因感冒鼻塞者,应避免用力擤鼻而致暴鸣、暴聋。

3、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外邪侵袭;保持情志舒畅,避免长期或过度情志刺激。

4、痰热素盛之体应常服化痰清热之品以除痰热。

5、肝胆火盛者应常服清泻肝胆实火之剂。

6、劳逸结合,避免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性生活。

7、应慎用耳毒性药物,以免其对耳的伤害和刺激。

8、烟酒过量可中毒导致耳鸣、耳聋,应劝其戒除或避免过量。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