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乳痨

乳痨,中医病名。乳痨是以乳房结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溃后脓出稀薄,疮口不易收敛,病程缓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结核性疾病。本病临床较少见,多发生在20-40岁妇女,以妊娠期和哺乳期发病率较高。西医则称为乳房结核。本病一般早期诊断,病情轻者,正气较强,预后较好。但本病病程进展缓慢,脓肿溃破后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疮口日久难敛,或形成乳漏,局部有潜在性空腔或窦道,有时,肿块不软化,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病变乳房部的硬化,使乳房严重变形或乳头内陷。

主要病因

气滞痰凝、正虚邪恋、阴虚火旺

发病部位

乳房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妇科

常见症状

乳房结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溃后脓出稀薄,疮口不易收敛

相关中医疾病

乳房结核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血沉,乳痨活动期血沉加快,混合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查结核菌素试验活动期为强阳性。脓液涂片检查无脓细胞,有时可发现结核杆菌。胸部X线摄片有时可发现有结核性肋骨骨体炎存在,或肺部有显著的结核病灶。钼钯X线摄片可见多发性边界不清的结节状阴影,或单发性结节阴影,周围有钙化灶。必要时取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补虚化痰为基本治疗原则。气滞痰凝者,应给予疏肝理气;正虚邪恋者,应给予扶正托里透脓;阴虚火旺者,应给予养阴。

其他治疗

1、初起

用阳和解凝膏或回阳玉龙膏掺桂麝散敷贴。

2、成脓

乳痨合并感染,肿块波动明显时,宜切开排脓。

3、溃后

切开排脓后或溃后疮口有腐肉,可用红油膏掺五五丹或七三丹盖贴;腐脱新生,可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等外敷;已形成窦道,可用红升丹或白降丹药捻插入,外盖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或生肌玉红膏。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因有三方面:一为气滞痰凝,二为正虚邪恋,三为阴虚火旺。若心情不畅快,气滞痰凝,日久肝郁化火,热胜肉腐,则乳房结块溃脓;阴虚火旺,易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

诊断

诊断原则

患者多原有结核病史,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

1、初起

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

2、成脓

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较迟,常需数日之久。若肿块软化,则已形成寒性脓肿,多位于一侧乳房部偏上方。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时,肿块不软化,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病变乳房部的硬化,使乳房严重变形或乳头内陷。伴有潮热盗汗,形瘦食少,神疲乏力等症。

3、溃后

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疮口日久难敛,或形成乳漏,局部有潜在性空腔或窦道。伴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

诊断依据

患者多原有结核病史,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病程进展缓慢。

1、初起

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压痛不明显。

2、成脓

肿块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与皮肤粘连,推之不动,压痛或隐隐作痛,皮色微红微肿,成脓较迟,常需数日之久。若肿块软化,则已形成寒性脓肿,多位于一侧乳房部偏上方。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时,肿块不软化,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病变乳房部的硬化,使乳房严重变形或乳头内陷。伴有潮热盗汗,形瘦食少,神疲乏力等症。

3、溃后

脓肿溃破后发生一个或数个窦道或溃疡,排出混有豆腐渣样碎屑的稀薄脓液,腐肉不脱,极难收口,或形成疮口日久难敛,或形成乳漏,局部有潜在性空腔或窦道。伴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症。

鉴别诊断

乳痨与乳岩

乳痨常为20-40岁已婚并曾生育的妇女,初期乳房部一个或数个结节状肿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肤色如常。乳岩多发于40—60岁的妇女,肿块多为单发,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病情发展迅速,晚期患部皮肤呈典型橘皮样改变,肿块溃破后呈菜花样,时流血水,其味恶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坚硬。

预防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结核病灶。

2、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3、加强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坚持用药,按医嘱完成疗程。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