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臁疮

臁疮,中医病名。是指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的皮肤和肌肉间,经久不易收口,既敛又每因碰撞而复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疮疡类疾病。本病多见于成人。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并发胫疽或溃疡恶变。

主要病因

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脾虚湿盛

发病部位

小腿下三分之一处的皮肤和肌肉间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中医疾病

小腿慢性溃疡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血常规,溃疡合并急性感染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疮面分泌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正确选用抗生素。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若气滞血瘀,宜给予理气活血;若湿热下注,宜给予清热利湿,和营消肿;若脾虚湿盛,宜给予健脾利湿。

其他治疗

1、初期:局部红痛,可用金黄膏;红肿作痒,伴发湿疹,用青黛膏(青黛散、凡士林);破烂渗水,脓腐不净,可用九一丹外掺,再用以上药膏盖贴。

2、后期:疮面清洁,肉芽红活,掺生肌散,外以生肌白玉膏盖贴以生肌敛口,溃疡久不收3、溃疡后期疮面组织清冷、苍白,可用温灸疗法照射以辅助治疗。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多见于成人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有:一为气滞血瘀,二为脾虚湿盛,三为湿热下注。若久站远行,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气虚无力行血,气血瘀滞,肌肤失养,则皮肤褐色,粗糙;若湿热毒邪入侵,日久热胜肉腐,则疮面脓水浸淫,秽臭难闻;若病程日久,湿邪久恋,损伤脾胃,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则疮面色暗。

症状

典型症状

好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踝骨上9cm)之内外侧,患者多有下肢恶脉(静脉曲张)、慢性丹毒等病史,或久站久立工作史。多发于中老年人。依据发病过程,其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1、溃疡前期:小腿下段轻度肿胀,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渐至皮肤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苔藓样变,轻微瘙痒。

2、溃疡期:皮肤破溃、糜烂、渗液,若合并感染则渗流脓液,溃疡周围皮肤红肿坏死,当溃疡到一定程度,溃疡边界渐稳定,溃疡大小固定,周围皮肤红肿消退。有色素沉着,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创面肉色灰白,渗流恶臭脓水,疮面容易出血,病程较长,溃疡深度可达胫骨骨膜。

3、溃疡愈合期:若溃疡周围皮肤黑褐、粗糙,苔藓样变逐步改善,疮面干净,出现鲜红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形成疤痕。但周围皮肤仍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青筋显露,如遇损伤仍会复发。

诊断

鉴别诊断

1、臁疮与胫疽

胫疽发于小腿胫骨,形成溃疡后易成窦道,反复溃流脓液或有朽骨排出,X线摄影可有骨质破坏。臁疮可并发胫疽。

2、臁疮与湿疮

湿疮多发于小腿足弯部,分布常对称,皮疹呈多形性,反复发作,一般不形成溃疡。

预防

预防措施

1、患下肢恶脉(静脉曲张)者,宜尽早治疗,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破损,如抓伤碰破、蚊虫叮咬等,宜穿弹力袜。

2、宜抬高患肢,减少走动以利静脉回流,减少水肿,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3、局部慎用腐蚀性强的药物,以免损伤筋骨。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