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 rcoagulation,DIC)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微血管体系受损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以严重出血、血栓栓塞、低血压休克以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病因

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及分娩并发症、创伤及手术、儿科疾病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产科、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血液内科、妇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出血、休克、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检查、血凝分析、血涂片检查、肝肾功能检查

相关中医疾病

淤血症

英文名称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 rcoagulation,DIC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积极发现治疗原发病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患者一般是因为其他严重疾病就诊,或在疾病发展至重症阶段出现DIC并发症。所以一般来说,DIC的发病地点是在医院内。少部分患者的基础疾病进展较快,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发生DIC。出现以下情况须紧急处理:

1、原有疾病突然加重,难以控制或缓解;

2、突发严重出血表现,如大范围皮肤瘀斑、鼻出血、呕血不止等;

3、出现面色苍白、神情萎靡、意识障碍;

4、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出现了哪些症状?

2、有酱油色尿吗?有黑便或便中带血的情况吗?

3、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

5、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最近有发生感染性疾病吗?有发生脑膜炎吗?有发生流感吗?

7、最近进行分娩或人流手术了吗?过程顺利吗?

8、有接受肺脏、颅脑等较大的手术吗?

9、有糖尿病吗?血糖控制良好吗?

10、有在接受化疗吗?

11、最近有接受输血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这种情况严重吗?有生命危险吗?

3、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7、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日常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监测病情变化,避免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

心理护理

本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家属应激励、安慰患者,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安慰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加重出血。患者及家属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变化、抢救过程及治疗效果,增加治疗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状况,监测各项实验室指标,如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药物用量,学习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生活管理

1、患者应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烦躁患者可以适当给予肢体约束。

2、营造舒适、安静、清洁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

3、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4、做好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可以通过增添衣物或盖被子的方式,提高体表温度,尽量避免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帖,以免烫伤。

5、由于患者微循环障碍,局部血运差,易出现压疮,应做好皮肤护理,至少1小时翻身1次,适当按摩受压处,并定期更换整洁的床单,预防压疮的发生。

6、做好口腔的清洁护理,预防呼吸道感染。

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尿量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观察皮肤的颜色与温湿度,有无局部血管和重要脏器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脑栓塞引起头痛、偏瘫、抽搐、昏迷等;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少尿或无尿;胃肠黏膜栓塞有消化道出血;局部血管栓塞可出现手指、足趾、耳部发绀等临床表现。

3、观察出血的部位,范围及其严重程度。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脑出血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4、观察有无皮肤及巩膜黄染的症状。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询问病史,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检查及血凝分析;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血涂片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对急性出血、红细胞破坏加速及白血病等潜在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血涂片检查

可发现畸形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可用于血管内溶血的辅助诊断。

3、血小板计数检查

血小板计数检查减低通常是急性DIC早期且恒定的特点;因感染所致的DIC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程度较为明显。

4、血凝分析

血凝分析包括很多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纤维蛋白原水平及D-二聚体等。其中,凝血酶原时间(见于血液高凝期)和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见于DIC出血期)可反应凝血所需的时间指标。

5、肝肾功能检查

对DIC没有确诊价值,但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DIC是否造成肝肾脏器的损伤,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治疗

治疗原则

原发病的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关键,医生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DIC的分期,使用肝素、抗纤溶药物、凝血因子和血制品等。

急性期治疗

1、积极抢救休克,改善微循环,主要措施有补充血浆容量等。

2、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及缺氧。

3、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

药物治疗

1、抗生素类药物

感染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类药物。

2、肝素类药物

适用于DIC早期(即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目的在于抑制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3、凝血因子和血制品

适用于DIC中期(即消耗性低凝血期),此期既有微血栓形成,又有凝血因子进行性消耗,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输注新鲜全血、新鲜血浆、血小板悬液、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等凝血因子和血制品。

4、抗纤溶药物

适用于DIC晚期(即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此期微血栓形成已经基本停止,可选择适当的抗纤溶药物治疗继发性纤溶。常用的抗纤溶药物包括: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及抑肽酶等。

5、其他药物

如抗凝血酶、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及活化蛋白C等。

相关药品

肝素、低分子肝素、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

治疗周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死亡率

病死率为31%~80%

好发人群

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多发。

病因

总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主要与感染和恶性肿瘤有关。此外,妊娠及分娩并发症、手术及创伤、中毒或免疫反应以及某些疾病也可导致DIC的发生。

基本病因

1、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

(1)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败血症、急性菌痢等;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性败血症等。

(2)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麻疹、流感、登革热等。

(3)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等。

(4)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等。

(5)其他感染:如脑型疟疾、组织胞浆菌病等。

2、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也是诱发DIC的主要病因,常见的恶性肿瘤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胰腺癌等。

3、妊娠及分娩并发症

见于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4、手术及创伤

大面积烧伤、骨折、严重挤压伤以及脑、胰腺、前列腺、子宫及胎盘等组织器官的损伤及手术均可诱发DIC。

5、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

毒蛇咬伤、一氧化碳中毒、输血反应、移植排斥等也易致DIC。

6、儿科疾病

如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症、严重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

7、其他

如休克、中暑、恶性高血压、肺梗死、脂肪栓塞、肝硬化、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暴发型紫癜等也可导致DIC。

症状

总述

弥散性血管内溶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部位自发性出血,往往伴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同时还可见血栓栓塞及微血管病性溶血等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1、出血

出血往往具有自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部位可遍及全身,轻者表现为皮肤或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继而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也是DIC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2、休克或微循环障碍

休克与低血压常发生于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休克程度与出血量常不成比例。早期即出现肾、肺、大脑等多脏器功能受损,表现为肢体湿冷、少尿、呼吸困难、发绀及神志改变等。

3、血栓栓塞

DIC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微血栓形成,依据血栓栓塞的不同部位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1)肺血栓栓塞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呼吸过快、低氧血症等。

(2)肾微血栓可引起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等。

(3)心脏微血栓轻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搏加快,重者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及急性心肌梗死。

(4)脑组织血栓可表现为神志模糊、嗜睡、昏迷等。

(5)四肢远端血栓栓塞可造成指、趾末端坏疽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

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可并发寒战、高热、黄疸(皮肤或巩膜黄染)、血红蛋白尿等。

并发症

1、肺栓塞可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肾栓塞可致急性肾衰。

3、脑栓塞可致脑水肿或脑疝。

4、肝栓塞可致肝功能衰竭。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典型症状(出血、休克、血栓栓塞、溶血)可做出初步诊断,还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再结合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检查及血凝分析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严重肝病

严重肝病常伴有多种凝血因子下降和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等表现,易与DIC相混淆。但严重肝病者多有肝病病史;且黄疸、肝功能损害症状较为突出;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或易变,可溶性纤维蛋白检出率较低。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为突出表现,但缺乏凝血因子消耗性降低及纤溶亢进等依据。

3、原发性纤溶

原发性纤溶的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D-二聚体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增高,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因此,常规的凝血检查可将DIC与原发性纤溶区别开来。

预后

一般预后

DIC的预后与原发性疾病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原发性疾病程度越重,则预后越差。其中,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的致死原因。

危害性

可引起血液循环系统病变,导致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多个系统的病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自愈性

本病属于血液系统危急重症,一般不会自愈,必须积极治疗。

治愈性

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及并发症控制,大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若治疗不及时,出现急性肾衰、肝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则很难治愈。

治愈率

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症状可得到改善。

根治性

部分人群通过积极治疗可根治。

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若因感染或肿瘤所致者,可出现再次感染或肿瘤扩散的风险。

预防

预防措施

DIC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出血性凝血障碍,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是预防的关键,如控制感染、去除死胎或滞留胎盘、抗肿瘤治疗等。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神志清醒、无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饮食宜温凉。

3、若已有消化道出血、严重呕吐或麻痹性梗阻者,应暂禁食。

4、不能经口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食或静脉高营养。

饮食禁忌

避免粗糙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限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