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diabetic hypoglycemia)又称为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糖尿病合并血糖过低,是指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运用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血糖现象。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胰岛素不当使用、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大、联合应用某些药物、食物摄入不当以及患者其他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乏力、头晕、出汗)以及中枢神经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视物模糊、行为怪异,以及思维和语言迟钝)。本病治疗时应去除患者病因,同时进行糖分的补充,必要时也可进行药物治疗。

主要病因

由胰岛素不当使用、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大、联合应用某些药物、食物摄入不当以及患者其他疾病等引起

其它名称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糖尿病合并血糖过低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饥饿、乏力、头晕、出汗、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视物模糊、行为怪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糖测定、血酮体检查、尿酮体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饥饿试验、药物激发试验

疾病分类

内分泌

相关中医疾病

消渴

英文名称

diabetic hypoglycemia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肢体抽搐,意识模糊。

2、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出汗、心悸、饥饿、面色苍白、视物模糊。

2、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患者病情较重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若病情较缓,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应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用什么药物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按时监测血糖,保证充足睡眠,随身携带含糖食物,避免低血糖发生。另外,病情轻微或缓解患者,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应用降血糖药,切勿自行增减药量,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生活管理

1、病情恢复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2、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糕点或糖果等,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时,需及时服用。

3、病情轻微或缓解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运动要定时定量,循序渐进,运动量不要过大,忌空腹运动,运动在餐后1小时进行。

病情监测

血糖监测对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无症状的低血糖患者更为重要。

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浆蛋白等。

检查

预计检查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糖测定、血酮体检查、尿酮体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饥饿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等检查了解患者血糖等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室检查

1、血糖测定

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也是监测患者糖尿病或是低血糖的病情变化。

2、血、尿酮体检查

血中酮体增高,尿中酮体阳性提示脂肪分解代谢增强,出现饥饿性酮症。

3、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GHbA1)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等检查能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平均水平,有助于诊断。

4、饥饿试验

患者完全禁食,定时检测血糖、胰岛素。通常患者不耐受禁食饥饿试验,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5、药物激发试验

包括甲苯磺丁脲(D860)试验、胰升糖素试验、亮氨酸试验等,检查患者摄入相应药物后血糖和胰岛素情况,了解患者病情。

治疗

治疗原则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首先应去除病因,比如停止应用胰岛素或相关药物,使血糖恢复正常,还可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补充糖分。

对因治疗

对于肝肾功能受损引起的低血糖要积极对肝肾疾病进行治疗,以早期恢复肝肾功能。

一般治疗

1、应暂时停用胰岛素、降糖药或其他相关药物的治疗,迅速有效地恢复血糖到正常范围。

2、根据病情,对于轻度低血糖可口服果汁或糖水治疗,症状即可消失。

3、对于中度低血糖应立即快速静脉葡萄糖输注,要适当补钾。

4、叮嘱患者避免进行激烈的运动,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可能给予患者适当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以拮抗胰岛素作用,有助于提升患者血糖,如氢化可的松。

相关药品

氢化可的松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传统医学的中药、针灸等方法对于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好发人群

饮食规律不佳、并发低皮质醇血症或是服用乙醇、水杨酸盐等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本病。

病因

总述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胰岛素不当使用、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大、联合应用某些药物、食物摄入不当以及患者其他疾病等。

基本病因

1、胰岛素相关

(1)胰岛素剂量过大:这常见于糖尿病治疗的初期和糖尿病的强化治疗期间,偶可见患者或医务人员的计算错误,一些患者因视力障碍偶也可导致剂量抽取错误。

(2)运动:在非糖尿病个体,运动可明显增加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摄取,其葡萄糖利用的增加可通过肝脏和肾脏等葡萄糖的产生增加来代偿,同时伴有B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抑制,故一般不至于发生低血糖,但这种情况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存在,如运动量过大未及时调整胰岛素常可因此导致运动后低血糖。

(3)不适当的食物摄取:注射胰岛素后患者未按时进食或进食减少是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4)注射部位局部环境变化:注射胰岛素后进行热水浴可促进胰岛素吸收,注射胰岛素过深进入肌肉组织,胰岛素吸收加速。

(5)糖尿病胃瘫痪: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排空延迟,常使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发生餐后低血糖。

(6)并发低皮质醇血症:1型糖尿病患者偶可合并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而导致血皮质醇水平降低,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且易发生低血糖。

2、口服降血糖药物

所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口服降血糖药物(包括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均可导致低血糖。

3、联合应用某些药物

许多其他药物与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增强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而诱发低血糖,如乙醇、水杨酸盐、β受体阻滞剂等。

4、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因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感知缺陷,早期胰岛素释放障碍,导致餐后早期高血糖,胰岛素释放的高峰时间延迟且胰岛素的释放反应加剧,而常在餐后3~5h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又称迟发性餐后低血糖。

症状

总述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乏力、头晕、出汗等)以及中枢神经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视物模糊、行为怪异等),患者还可能有头痛、恶心等非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

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可表现为出汗、心悸、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肢体震颤和血压轻度升高等。血糖下降速度越快,则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越明显。

2、中枢神经症状

最初为心智和精神活动轻度受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思维混乱。继之以中枢神经功能抑制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临床可表现为视物模糊、复视、听力减退、嗜睡、意识模糊、行为怪异、运动失调、语言含糊和木僵等,一些患者可表现为抽搐、癫痫样发作或肢体偏瘫等不典型表现。

3、其他

患者还可能有头痛、呕吐、腹痛等不典型症状。

并发症

1、患者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酸中毒、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

2、少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易并发糖尿病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哪些异常症状、异常症状由哪些事件引起等,询问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以及治疗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糖测定、血酮体检查、尿酮体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浆蛋白测定、饥饿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预后

一般预后

糖尿病低血糖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中度低血糖昏迷经过及时抢救治疗,多数仍可恢复,预后尚好。严重低血糖昏迷时间较长可导致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少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易并发糖尿病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预后不佳。

危害性

本病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如不及时治疗,严重低血糖昏迷时间较长,可导致患者留有不良后遗症。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后遗症

严重低血糖昏迷,对脑细胞损害严重,留有不良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痴呆等。

预防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预防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发生。

1、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不可自行增加药量。

2、使用降糖药物后避免剧烈活动。

3、按时按量吃饭,尤其是避免注射胰岛素后不吃饭或少吃饭。

4、注射胰岛素后避免洗热水浴。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按照每日活动量与体重状况,合理计算好每日的饮食量,并且要保持饮食量尽量恒定,进餐时间也要固定。

2、饮食量和用药量也要保持平衡。

饮食禁忌

1、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2、避免饮酒,酒精可导致低血糖。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