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合胃

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
出处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8月
2、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3、陈奕梁,李培武.《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浅识》:光明中医,2004年
应用领域
(一)生理联系
1、纳运相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胃主受纳,将饮食物摄入到人体并进行初步的消化腐熟,是谓“游溢精气”;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之气及时输布于周身,是谓“为胃行其津液”。两者一纳一运,紧密配合,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升降相因
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头目心肺;胃气主降,将水谷下降于小肠而泌别清浊,糟粕并得以下行。脾胃之间,纳运相合,升降相因,有序不乱,相反相成,饮食物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3、燥湿相济
脾胃在五行中均属土,但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喜燥恶湿,是指脾主运化水液,易被湿邪所困;胃喜润恶燥,是指胃为水谷之海,阳气亢奋,易化燥伤津。
(二)病理联系
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胃之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中医称为“脾胃不和”。
脾升胃降相互影响。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脾属阴,阳气易损,胃属阳,阴气易伤,故临床上脾阳易损,而导致水湿不运,胃阴易伤,而致消化异常。
解读
生理上,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互相依赖,《素问》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二者又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共为人体气机升降之中枢,且脾为太阴湿土而喜燥,胃为阳明燥上而喜润,这些都说明脾胃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