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又称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临床上还伴有发热、恶心、厌食等中毒症状,病程自限。有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此外,其他能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毒还包括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冠状病毒等,以下重点介绍轮状病毒、诺罗病毒和肠腺病毒。

主要病因

病毒感染

其它名称

病毒性胃肠炎

发病部位

肠,腹部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常见症状

呕吐、腹泻、水样便、发热、恶心、厌食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腹部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凝胶电泳分析、血清抗体的检测、腹部超声、腹部CT

遗传性

不会遗传

重要提醒

病毒性腹泻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手部和口部的卫生,不吃生冷食物。

日常

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医嘱用药,注意休息,如有不适积极报告医生,做好日常病情监测,促进疾病的恢复。

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疾病的不适症状出现紧张、不安等情绪,家属也可能因患儿出现频繁的腹泻等异常症状而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可通过与医生进行交流,或者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增加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定时、定量用药,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用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适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相关处理。

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2、病情轻微或缓解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注意卫生,保持室内清洁,患者勤洗手,勤换洗衣物。

4、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家属应要及时对被污染的地面和衣物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5、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病情监测

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尤其是较小患儿的情况,观察患儿的排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若发生剧烈腹痛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治疗。

复诊须知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诊治。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腹部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查,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分子生物学检测、凝胶电泳分析、血清抗体的检测、腹部超声、平片、腹部CT等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腹部的触诊,以检查是否有腹部包块及按压痛,有利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多为正常,少数可稍升高。

2、粪便常规

粪便外观多为黄色水样。无脓细胞及红细胞,有时可有少量白细胞。

3、病原学检查

(1)电镜或免疫电镜: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以及排毒时间可从粪便提取液中检出致病的病毒颗粒。但诺罗病毒常因病毒量少而难以发现;

(2)补体结合(CF)免疫荧光(IF)、放射免疫试验(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便中特异性病毒抗原,如轮状病毒、肠腺病毒、诺罗病毒、嵌杯病毒和星状病毒。

4、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反转录PCR(RT-PCR)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出粪便病毒DNA或RN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5、凝胶电泳分析

从粪便提取液中提取的病毒RNA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可根据A、B、C三组轮状病毒11个基因片段特殊分布图进行分析和判断,来进行轮状病毒感染诊断。将从粪便提取液中提取的病毒DNA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凝胶电泳,以独特的酶切图谱进行肠腺病毒型鉴定。

6、粪便培养

无致病菌生长。

7、血清抗体的检测

应用病毒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血清特异性抗体通常在感染后第3周达峰值,延续至第6周,随体水平下降。通常用ELISA行检测。轮状病毒感染以IgA抗体检测价值大。

影像学检查

患者可能需要做腹部超声、平片、腹部CT等检查,以排除腹部器质性病变。

治疗

治疗原则

病毒性腹泻并没有特异性治疗,主要是针对腹泻和脱水的对症和支持治疗,重症患者需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恢复期间还应注意休息,大量饮水。

对症治疗

1、轻度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

可以口服等渗液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补液治疗是WHO推荐的首选治疗。

2、婴幼儿脱水

米汤加口服补液盐治疗婴儿脱水很有益。

3、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应静脉补液,当缺钾时应补给钾离子,酸中毒时加碳酸氢钠予以纠正。

4、腹泻

蒙脱石散剂可止泻,一般常规口服此药即可,成人与儿童患者的口服剂量不一样,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5、剧烈呕吐

呕吐剧烈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吐剂及镇静剂。

6、痉挛性腹痛

有明显有明显痉挛性腹痛的患者,可使用山莨若碱(6542)或水杨酸铋剂治疗。

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

2、患者需要大量饮水,并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关药品

蒙脱石散、山莨若碱

治疗周期

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传染源

1、轮状病毒

为被感染的人和动物。患者急性期粪便中有大量病毒颗粒,腹泻第3-4天粪便中仍排出大量病毒,病后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18-42天。患病婴儿的母亲带病毒率高达70%。

2、诺罗病毒

包括隐性感染者和患者,主要是患者,其粪便或呕吐物中病毒含量高,感染后粪便排毒可持续至腹泻停止后至少2天,少数人可持续排毒大约2周时间。

3、肠腺病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粪便中可持续排毒10-14天,通常是腹泻开始至停止后5天。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也可传染本病,传染性与有症状者相同。

传播途径

1、轮状病毒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易感者只需10个病毒即可感染。也可通过水源污染或呼吸道传播。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常呈水型暴发流行。家庭密切接触也是传播的一种方式。

2、诺罗病毒

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由于食物和水被污染,当易感者接触污染物被感染后很快发病。

3、肠腺病毒

以粪-口传播和人-人的接触传播为主,部分患者也可能由呼吸道传播而感染。

好发人群

1、轮状病毒

A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最高发病年龄为6-24个月龄。B组轮状病毒成人对其普遍易感,但主要感染青壮年,以20-40岁人群最多。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儿童,成人偶有发病。

2、诺罗病毒

普遍易感。但发病者以成人和大龄儿童多见。

3、肠腺病毒

绝大多数患儿在2岁以下,患病高峰年龄为6-12个月。

好发地区

1、轮状病毒

A组轮状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B组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中国;C组轮状病毒感染多为散发,偶有小规模流行。

2、诺罗病毒

流行地区广泛,全年发病。

3、肠腺病毒

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

好发季节

1、轮状病毒

A组轮状病毒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B组轮状病毒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4-7月份。

2、诺罗病毒

秋冬季较多。

3、肠腺病毒

夏秋季发病率较高。

病因

总述

本病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病,多是由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常见的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等。好发于婴幼儿、免疫力低下及卫生习惯不好的人群。

基本病因

1、常见病毒

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和诺罗病毒、肠腺病毒,其他能引起病毒性腹泻的病毒还包括星状病毒、嵌杯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冠状病毒等。

2、接触污染物

若不小心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病毒可能会经口进入胃肠道。

3、婴幼儿体质

由于婴幼儿肠黏膜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的乳糖酶,而乳糖酶又是轮状病毒受体,所以婴幼儿比较易感轮状病毒。

危险因素

1、婴幼儿。

2、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3、卫生习惯不好的人群。

症状

总述

不同病毒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常见症状为呕吐、腹泻、腹痛、水样便、发热、恶心、厌食等,无明显特征性,故临床上难以区分。

典型症状

1、轮状病毒腹泻

(1)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为1~3天,6~24个月龄小儿症状重,年龄大的儿童症状较轻。表现为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或腹部不适等症状,多数先吐后泻。粪便多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无黏液,无脓血,半数患儿在腹泻出现前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有支气管炎或肺炎表现。

(2)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潜伏期约2~3天,成人轮状病毒胃肠炎可出现米汤样粪便,一般没有里急后重的表现,但是可伴肌痛、头痛、低热和发冷。病程一般为3~6天,少数可持续1-2周,个别可达数月。腹泻每天10余次左右,重者可达数十次,严重患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诺罗病毒性胃肠炎

(1)潜伏期为24~48小时。

(2)起病急,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轻重不等。腹泻为黄色稀水便或水样便,每天10多次。有时腹痛呈绞痛。可伴有低热、头痛、发冷、食欲减退、乏力、肌痛等。一般持续1~3天自愈。死亡罕见。

(3)成人以腹泻为主。儿童患者先出现呕吐,然后出现腹泻。体弱及老年人病情较重。

3、肠腺病毒性腹泻

(1)潜伏期为3~10天,平均7天。发病者多为5岁以下儿童。

(2)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胃肠炎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较长。腹泻每天3-30次,多为10多次,粪便稀水样,伴呕吐。偶有低热。部分患者同时可有鼻炎、咽炎或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严重者因严重的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3)腺病毒41型感染腹泻持续时间较长(约12天),腺病毒40型感染腹泻持续时间较短(约9天),但初期症状重。发热通常持续2~3天而恢复正常,少数患者腹泻延至3~4周,极少数患儿成为慢性腹泻,以致引起营养不良,影响正常发育。

并发症

1、酸中毒

可造成酸中毒,主要是由于呕吐及腹泻,导致了体内酸碱平衡失调。

2、脱水、电解质紊乱

重症腹泻患者,造成体内脱水,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如高钠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

3、其他

少数并发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Reye综合征、脑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ALT(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等。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该病。在流行季节,特别是在我国秋、冬季患者突然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或住院患者中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腹泻,病程短暂,往往有集体发病的特征,而末梢血白细胞无明显变化,便常规检查仅发现少量白细胞时应怀疑本病。但确诊需经电镜找到病毒颗粒,或检出粪便中特异性抗原,或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

本病必须与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腹泻以及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性腹泻相鉴别。与他病毒性腹泻的鉴别依赖于特异性检查。实验室的特异性病原学检测对鉴别不同病因及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

预后

一般预后

病毒性腹泻在经过有效治疗后,病情一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恢复健康。

危害性

病毒性腹泻还可累及脑组织,导致脑炎等病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自愈性

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腹泻,自愈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病程一般会持续1周左右,而诺如病毒腹泻病程一般为2~3天,少数儿童的腹泻可能会持续数周。

治愈性

本病通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

根治性

病毒性腹泻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根治。

复发性

本病一般不会复发,但是依旧有再次感染的可能。

预防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

有病毒性腹泻的患者应及时消毒隔离,积极治疗,以免传染给他人。

2、切断传播途径

要重视食品、饮水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注意手的卫生。加强对海产品的卫生监督及海关检疫。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生冷变质食物,保证海鲜食品的加工、食用符合卫生要求。

3、提高人群免疫力

(1)轮状病毒疫苗,可用于6~12个月龄的婴幼儿,最佳接种方式是在2、4、6个月龄时口服3次。最迟在1岁内接种完成。其有效率达80%以上。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急性胃肠炎者为接种禁忌证。

(2)经牛轮状病毒免疫后的母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关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可用于6~12个月龄的婴幼儿,最迟在1岁内接种完成。其有效率达80%以上。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急性腹泻期可能需要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可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导致身体脱水。

2、不需禁食者,发病初期宜进食清淡、流质食物。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咸为主。禁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食物。有些患者可能会对牛奶不适应,喝牛奶后常会加重腹泻。

3、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

4、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5、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补充,如鲜橙汁、番茄汁、菜汤等。

饮食禁忌

1、禁酒,忌肥肉、坚硬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以及含油脂多的点心等。

2、腹泻时不宜吃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对肠道有刺激的食物。

3、尽量不吃导致腹胀的食物,如豆类、过多的牛奶等会使肠内胀气,加重腹泻。

4、避免暴饮暴食。

5、不可食用变质、过期食物。

6、不吃未煮熟的食物。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