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为“六合”中的第六合,根据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别也成相对应的分为六组,每相表里的一组阴阳经脉的经别为一组。经别理论补充和完善了经络理论。

出处

《黄帝内经》

名称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中的一对(合)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参考文献

1、袁钟等.《中医辞海上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5年
2、沈雪勇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01月
3、李永芝.经别浅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7月

应用领域

1、十二经别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经别通过离、合、出、入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经别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四肢头面的联系和阴经阳经之间的联系,经别处于经络系统中经与络之间,补充了两者之间的空白。
2、更好的解释了五输穴的治疗作用。
“五输穴”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远端取穴且有明显治疗效果。从其在《灵枢》中的论述来看,它们与经别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五输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是在经别离开经脉之处的远端,且五输穴的经气运行顺序是向心性的,与十二经的环周循行不同。那么,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呢?显然,单从十二经的循行规律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只有借助于经别系统的运行分布规律,即通过井→荥→输→经→合→经别→脏腑→经别→经脉这样的气血运行途径,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3、构建以心为中心的整体体系。
经别和经脉均与脏腑发生联系,但相比而言,经别和脏腑的联系更为密切,它大大加强了整个经络系统和内部脏腑的联系。其中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数经别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心发生联系,突出了心在人体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从而构成了以心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网络分布,把全身联结成一体的整体体系。

解读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手阳明经别:当肩髃部分出,进入颈部,下走大肠,属于肺;出锁骨上窝,合于手阳明经。
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内,当少阴之前,进入胸内走向肺,散布到大肠;上方出锁骨上窝,又合于手阳明经。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在头项部出来称“出”。出于头颈部后,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脉,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为第六合。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