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竹马灸

灸法之一。或称骑竹马灸法。是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具有消瘀散结、解毒生肌,通络止痛的效果。多应用于外科病症,治疗多种疮疡。
出处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主编:袁钟、图娅、彭泽邦、洪武娌.《中医辞海 中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年
2.主编:麻仲学.《中国医学疗法大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8月
2.主编:麻仲学.《中国医学疗法大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8月
应用领域
(一)方法详解
1、先令病人曲肘,于肘外侧肘横纹处点一标记点,即曲池穴处。再令病人前臂伸直,用竹篾自标记点处量至中指尖端(不量指甲)截断。
2、再令病人屈中指,用竹篾量取中节两横纹之间的长度,此为一寸,即所谓同身寸。
3、取竹杠或圆木棒1根,将其两端用桌子或椅子背扛起(可在竹杠与桌面之间衬垫一些棉织品,使杠不易滚动)。然后让病人脱去上衣,解开腰带,骑跨于竹杠之上,并使尾闾骨端抵住竹杠。也可以不用桌椅,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上后,前后用两人扛起。
4、让病人在竹杠上挺直腰背,双足离地作下垂状。将前所量从曲池穴至中指尖端的竹篾,自尾骨端沿脊背正中向上量,在竹篾上端用笔作一标记(此点不是灸穴)。再将前所量中指同身寸长度,以此点为中心向两旁各量一寸,有笔点下,此两点便是本法灸穴。
5、在两灸穴处,先涂以蒜汁,再将蚕豆大小的艾炷立即粘附于穴上,用火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痛时,术者用手不断拍打灸处周围以减轻疼痛,直至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再涂以蒜汁,另换一炷点燃。如此每穴各3壮,或5~7壮,不可多灸。
(二)适应病症
发背,痈疽,肠痈,牙痈,四肢下部一切痈疽,疔疮,鱼脐,鬼箭疬瘰疽,或胸腹不测,风瘅,肿瘤,坚硬赤肿,恶核瘰疬,乳痈等。
(三)注意事项
1、本法定穴时,必须令病人挺直腰背,以免取穴不准,影响疗效。
2、本法由于使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两侧应用人扶持,避免施灸时摔下竹杠。
3、本法会使病人产生较剧烈的烧灼疼痛,对于严重心脏病人或身体特别虚弱不能忍受者,不宜应用。
4、灸后一个月内须忌辛辣食品,戒房事,并注意休息。若灸后出现咽喉干燥,小便偏涩,四肢微汗,略觉烦躁等症状,这是由于艾火流通所致,可服乳香绿豆托里散两匙许。处方:绿豆粉,乳香,研末和匀,用生甘草水调服。
5、本法属艾炷瘢痕灸法,灸疮需妥善处理。
1、先令病人曲肘,于肘外侧肘横纹处点一标记点,即曲池穴处。再令病人前臂伸直,用竹篾自标记点处量至中指尖端(不量指甲)截断。
2、再令病人屈中指,用竹篾量取中节两横纹之间的长度,此为一寸,即所谓同身寸。
3、取竹杠或圆木棒1根,将其两端用桌子或椅子背扛起(可在竹杠与桌面之间衬垫一些棉织品,使杠不易滚动)。然后让病人脱去上衣,解开腰带,骑跨于竹杠之上,并使尾闾骨端抵住竹杠。也可以不用桌椅,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上后,前后用两人扛起。
4、让病人在竹杠上挺直腰背,双足离地作下垂状。将前所量从曲池穴至中指尖端的竹篾,自尾骨端沿脊背正中向上量,在竹篾上端用笔作一标记(此点不是灸穴)。再将前所量中指同身寸长度,以此点为中心向两旁各量一寸,有笔点下,此两点便是本法灸穴。
5、在两灸穴处,先涂以蒜汁,再将蚕豆大小的艾炷立即粘附于穴上,用火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痛时,术者用手不断拍打灸处周围以减轻疼痛,直至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再涂以蒜汁,另换一炷点燃。如此每穴各3壮,或5~7壮,不可多灸。
(二)适应病症
发背,痈疽,肠痈,牙痈,四肢下部一切痈疽,疔疮,鱼脐,鬼箭疬瘰疽,或胸腹不测,风瘅,肿瘤,坚硬赤肿,恶核瘰疬,乳痈等。
(三)注意事项
1、本法定穴时,必须令病人挺直腰背,以免取穴不准,影响疗效。
2、本法由于使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两侧应用人扶持,避免施灸时摔下竹杠。
3、本法会使病人产生较剧烈的烧灼疼痛,对于严重心脏病人或身体特别虚弱不能忍受者,不宜应用。
4、灸后一个月内须忌辛辣食品,戒房事,并注意休息。若灸后出现咽喉干燥,小便偏涩,四肢微汗,略觉烦躁等症状,这是由于艾火流通所致,可服乳香绿豆托里散两匙许。处方:绿豆粉,乳香,研末和匀,用生甘草水调服。
5、本法属艾炷瘢痕灸法,灸疮需妥善处理。
解读
本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瘢痕灸法。。是让病人骑跨于竹杠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本法首见于宋代《卫济宝书》,称:“骑竹马量灸法”。记载本法较为全面而详细者,当属宋代孙炬卿重刊同代闻人耆年所撰的《备急灸法》一书。其后历代针灸、外科等医籍多有收载,名称大同小异,或称“骑竹马法”,或称“竹马灸”,或称“骑竹马灸穴法”等。本法具有消淤散结、解毒生肌、通络止痛等功效,多应用于外科病症,可治多种疮疡。据《备急灸法》所载,本法应用于疮疡疾患“可以起死救危,有非常之功,累试累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