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渗分利

淡渗分利,即利水渗湿,祛湿治法之一,适用于水湿内盛所致的水肿、癃闭、泄泻等病症。指通过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临床用于泄泻清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濡等偏湿证候,常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等。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主编: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2.主编:谢鸣、周然.《方剂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9月
3.总编:吴大真,余传隆.《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2月
4.主编:张海峰,徐复霖.《脾胃学说临证心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2.主编:谢鸣、周然.《方剂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9月
3.总编:吴大真,余传隆.《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2月
4.主编:张海峰,徐复霖.《脾胃学说临证心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
应用领域
治疗水湿内盛所致的病症。适用于脾湿太甚,湿聚为水之证。水流皮肤则为水肿;水走肠间则为腹泻。凡脾湿太甚之证,均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润、脉缓,常用方如五苓散、胃苓散、五皮饮等。中医认为“无湿不泄”“无湿不肿”,故腹泻与水肿等证都与脾湿有关。淡渗分利就是排除这类湿邪的一种方法。“脾恶湿而喜燥”,因此,治湿多用燥法,如燥湿健脾法,但燥法只能治无形之湿,若湿已聚而为水,则非燥法可治,而必须用淡渗分利法。由于淡渗分利的药物,大多是甘淡之性,因此,它可用于湿邪挟热之证,而不会像燥药多属辛温之性,而助长其热邪。通利小便、排泄体内蓄积水湿的功用,部分药物兼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痰饮、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病证。本类药物过用容易耗伤阴液,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解读
淡渗分利,水湿内盛的治法之一,通过用甘淡渗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此类方剂主要有通利小便的作用,前人所谓“治是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常用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猪苓等为主要配伍成方。水湿壅盛之证,病机常涉及风寒外袭,气化受阻;或水热互结,水道不利;或表虚受风,湿郁肌表;或脾虚湿盛,气机壅滞等,故本类方剂常配伍解表、清热、健脾、理气等药。代表方剂如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