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化火

风、寒、暑、湿、燥入里皆可化火,称为“五气化火”。
出处
名称
概念
类别
参考文献
1、张伯讷.《中医学问答题库中医基础理论分册》: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2、刘燕池宋天彬张瑞馥董连荣.《中医基础理论答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11月
3、车念聪,谭勇主编.《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应试指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刘燕池宋天彬张瑞馥董连荣.《中医基础理论答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11月
3、车念聪,谭勇主编.《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应试指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应用领域
五气化火,所谓五气,是指风、寒、暑、湿、燥五种致病邪气而言,这五种致病邪气侵犯人体,入里化火后,则变现为火热之病证,这便是“五气化火”之义。这五种病邪侵犯人体后化火是有一定条件的,如素体阳盛,或治不及时,或误用辛燥之品等方面的原因。
化火后,疾病不仅表现出原有邪气侵犯人体的症状,还会出现火邪致病的症状,如烦躁、易怒、头晕、失眠、口苦、胁痛等。在治疗方面,不仅要注意袪原有之邪,也要注重化热后的火邪,配伍滋阴、清热之品,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化火后,疾病不仅表现出原有邪气侵犯人体的症状,还会出现火邪致病的症状,如烦躁、易怒、头晕、失眠、口苦、胁痛等。在治疗方面,不仅要注意袪原有之邪,也要注重化热后的火邪,配伍滋阴、清热之品,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解读
五气化火是中医理论对火热内生的描述。指风、暑、湿、燥、寒自然界五气侵犯人体,如四时感邪之春伤风、夏伤暑、长夏伤湿、秋伤燥、冬伤寒,蕴结不解,均能化火。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表现为热证、实证,且最易耗上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