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首页
疾病
症状
医院
医生
中药材
更多
保健品
化妆品
方剂
药膳食疗
针灸穴位
术语
典籍
古代医家
医疗美容
维胞穴
- 穴位
维胞穴,经外奇穴名。出自《经外奇穴汇编》。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之内下方凹陷处,平关元穴,或于维道穴向内斜下1寸处取穴,左右计2穴。布有髂腹沟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主治子宫脱垂、异位妊娠、肠功能紊乱、小儿遗尿、尿潴留、疝、小腹痛。沿腹股沟韧带向耻骨联合方向斜刺,深度在1.5寸左右或向内下方阴部方向斜刺,进针2.5-3寸钟。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关元俞穴
- 穴位
关元俞,经穴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5腰神经后支。主治腹胀、泄泻、腰骶痛、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直刺0.8-1.2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抬肩穴
- 穴位
抬肩,经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肩峰前方直下1.5寸处,即大肠经肩髃穴前方约1.5寸处(一说位于肩胛冈外侧端下缘),左右计2穴。浅层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等。直刺1-2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下脘穴
- 穴位
下脘,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幽门、下管。属任脉。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主治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等。直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目1耳穴
- 穴位
目1耳穴,耳穴名。出自《针法灸法学》。别名青光穴。位于耳垂前面,屏间切迹的内前下方。主治近视眼、假性近视、复视、青光眼、慢性青光眼、红眼病、麦粒肿、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虹膜睫状体炎等。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中冲穴
- 穴位
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间使穴
- 穴位
间使,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腋肿、肘/臂/腕挛痛。直刺0.5-1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通乳术(胸三针)
- 穴位
通乳术(胸三针),组合穴名。出自《透穴与集合穴》。由乳根、膻中二穴组合而成。乳根位于第五肋间隙,乳头直下。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主治乳少、乳痈、乳汁不通。斜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头临泣穴
- 穴位
头临泣,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主治头痛、目痛、目眩、流泪、目翳、鼻塞、鼻渊、小儿惊痫。平刺0.5-0.8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膝关穴
- 穴位
膝关,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在膝部,胫骨内侧髁的下方,阴陵泉后1寸。在胫骨内侧面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主治膝髌肿痛,下肢痿痹。直刺1-1.5寸。
临床运用 -
功能作用 -
名词释义 -
定位 -
相关论述 -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