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首页
疾病
症状
医院
医生
中药材
更多
保健品
化妆品
方剂
药膳食疗
针灸穴位
术语
典籍
古代医家
医疗美容
脉经直指
- 典籍
《脉经直指》,七卷,明代医家方谷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系方氏潜心研究王叔和《脉经》和《难经》诸书,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而撰成。卷一主要论述“脉经直指论”,并主要论述了寒证脉象的形症治法,卷二至卷四分别详列论“脉经火论”、“脉经热论”和“脉经虚论”。卷五至卷七分别对“七表”、“八里”“九道”之脉及其体状以及对应病证和治法进行了一一阐述。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宣明论方
- 典籍
《宣明论方》,又名《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15卷,金·刘完素撰,成书于公元1172年,是刘完素重要的临床著作。卷一、二把《内经》记载的六十一种病证加以解释与论述,并制定六十二方与其配合。以下诸卷共分十七门,每门先述总论,下列主治之方,计三百五十首左右。《宣明论方》是一部很有临床价值的著作,金元时期盛行于北方,与南宋的《和剂局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后人称之为“南局北宣”。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太乙神针心法
- 典籍
《太乙神针心法》,针灸著作,2卷。清代韩贻丰(芑斋)撰,刊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韩氏将各科病证分为23门,每门下又列病证若干种,先总论各证病因病机及辨治大法,后详述其针灸穴位及用针法,介绍太乙神针之特效。下卷列作者针灸医案纪略,书后附有“恳传太乙神针投词”等文。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外科集验方
- 典籍
《外科集验方》,外科著作,二卷。明代周文采撰,成书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松峰说疫
- 典籍
《松峰说疫》为温病通论著作,全书分为六卷,清代刘奎著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本书继《温疫论》之后强调了瘟疫之名义,总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瘟疫不可先定方”的主张,首倡瘟疫统治八法,不仅阐发了《温疫论》之下法,而且对汗、下、清、和、补等五法的临床应用均阐明理、法、方、药及应用注意事项,突出辨证论治精神,并且所设方药实用便宜,补本草之所未备,其说独有见地,遂成一家之言。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医方考
- 典籍
《医方考》,6卷,明代医家吴昆编著。为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收集历代常用方700余首,按病症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等44类,每类下集同类方若干首,揆之于经,酌以己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对各方阐明其组成、方义、功用及药物配伍。全书选方精确,论理清楚,是学习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目经大成
- 典籍
《目经大成》,眼科著作,3卷。清代黄庭镜(燕台)撰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书中首列五轮八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淫七情等医学理论及开、导、钩、割、针烙、金针拨内障等治疗技术;次论眼病之12病因及81症;又次则详列证候,阐释病机;终则指明治法,或附案例以证己说。全书病因脉治、纲目井然。最后部分仿明代张景岳论方“八阵”之制,陈列眼科常用方剂凡229首,详释方义,或细论其随证化裁,灵活变通之妙,诚其他眼科著作所少见。书中并收外治方19首,包括点、洗、擦、涂、薰诸法。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温证指归
- 典籍
《温证指归》为温病通论著作,四卷,清·周杓元著于嘉庆四年(1799年)。周氏认为杨栗山于温病证治荟萃前言,参河间双解为增损双解诸方,其于治温一法可谓百川汇于海,为总会众派之归宿,固名书为《温证指归》。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吴门治验录
- 典籍
《吴门治验录》,医案专著,4卷。清代顾金寿(晓澜)撰于道光元年(1821年)。本书未分科目,内、外、妇、儿各卷均载,以内科杂病为主,共收个案102例,为顾氏择其生平得心应手案例辑录而成。病案完整,详载患者姓名、住址、年龄及诊治全过程,有复诊数次或数十次者。每案必设问答,以阐发医理。顾氏长于内科杂证,尤对虚损证治疗卓有成效。学术上推崇薛己、喻昌,辨证清晰,用药精巧。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心印绀珠经
- 典籍
《心印绀珠经》,综合性医书,2卷。元代李汤卿撰。全书分为9个篇章,依次为: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其中“十八剂”说为李氏所首创,为李氏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李氏“欲以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即‘十八剂’)数字赅之,未免失其拘泥”。元代赵瀛在校刻《心印绀珠经》时则指出本书具有“微而臧,约而达”的特点,内容较为简要。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