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首页
疾病
症状
医院
医生
中药材
更多
保健品
化妆品
方剂
药膳食疗
针灸穴位
术语
典籍
古代医家
医疗美容
秘珍济阴
- 典籍
《秘珍济阴》,妇产科专著,三卷。清代医家周诒观编撰,初刊于道光十年(1830)。卷一为调经、求嗣、胎前门,卷二论胎产病,卷三论产后病与妇科杂病,并附方歌及医案。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陆氏三世医验
- 典籍
《陆氏三世医验》,医案著作,5卷。一名《习医钤法》。明代陆岳等人撰。陆岳为明朝嘉靖年间名医,子陆桂(肖愚)、孙陆士龙(祖愚)皆世精其艺。士龙辑其祖、父和自己三代人之验案,汇成本书。卷一至二为一世,共66则,由卢明铨评按;卷三为二世,共39则,由陆闇生作按;卷四至五为三世,共63则,由士龙本人评按。每案自始至末,详悉志之,温凉补泻,因病制宜,罔不中的。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全幼心鉴
- 典籍
《全幼心鉴》,四卷。明代寇平撰,初刊于成化四年(1468年)。卷一总论小儿先天禀赋、阴阳气血等生理特点、面部与手部望诊、小儿的保育与调理、儿科医生守则等;卷二论述小儿脉法、初生儿的护理及常见病;卷三、卷四论小儿诸病,以内科病证为主,包括痘疹。附录《小儿明堂灸经》。书中除选集经效古方予以阐述外,对面部、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较细致的描述,并附图40余幅。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伤寒论证辨
- 典籍
《伤寒论证辨》,三卷。清代郑重光(字在辛,号素圃老人)编著,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系《郑素圃医书五种》之一。卷上有二册,辨伤寒传变、伤寒阴阳寒热虚实、表热里寒、里热表寒等,以及妇人、产后、妊娠伤寒和风温、冬温等;卷中共三册,辨发热、恶寒、恶风、潮热等症状。上中两卷汇证标目,就证分经,每一条目下或书仲景原文,或采晋、唐、宋、元医家注释,或加郑氏自注,论证详而辨治晰;卷下亦二册,汇辑《伤寒论》诸方、有关治疗伤寒的二十六首《金匮要略》方及后世诸方,便于按证检索。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四明医案
- 典籍
《四明医案》,医案著作,1卷。清代高斗魁撰,约成书于清康熙九年(1670)。杨乘六收入《医宗己任编》,为此书卷之四,刊于1725年。高氏由儒而医,为清初名家。其医案治病重视脾肾,善用温补,多以补中益气、归脾、养荣、八味等方取效,而不拘泥。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伤寒尚论辨似
- 典籍
《伤寒尚论辨似》,伤寒著作,清代高学山(汉峙)撰,撰年不详。作者于诸《伤寒论》研注著作中,十分推崇喻昌《尚论篇》,认为喻氏能阐发仲景蕴义,较有创见,但亦有欠妥之处。如喻氏认为太阳篇应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分为3篇。高氏则谓风寒不可截然分开,风在外为中风,寒在外为伤寒。喻氏将少阴篇以传经、直中分为两篇,高氏认为太阴、厥阴亦应分为两篇。全书针对《尚论篇》编次及注文反复论辨,力求阐发仲景原旨。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素仙简要
- 典籍
《素仙简要》,综合性医书,4卷。清代奎瑛(素仙)撰,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全书分为药性、脉诀两编。药性按平、温、寒、热分类记述。脉诀简述诊脉各法,并介绍了四诊有关内容。叙述简略,为医学入门书。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察病指南
- 典籍
《察病指南》,脉学著作,3卷。南宋施发(政卿)撰于淳祐元年(1241)。上卷分28个专题,总论脉学理论。中卷介绍常见脉24种的体状和主病,以七表、八里、九道3类类脉,并述7种死脉脉象。下卷以病症为主,参以脉诊,并涉及妇、儿科诊法和望诊、闻诊等内容。此书引证范围广泛,融会贯通,内容多采自《三因方》、《脉粹》等书,所述31种脉象各有一幅脉图,大部分比较形象,是宋代脉图较好的一种,也是现存脉图最早的一部。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妇科一百十七症发明
- 典籍
《妇科一百十七症发明》,妇科著作,1卷。清代包岩(蘅村)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书。列叙妇科经、带、胎、产、杂证117证证治,并附按语引伸阐发。叙证详明,方治简明实用,按语多能曲畅旁通。作者谓由妇女缠足而致病多端,故力主“广行天足”。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局方发挥
- 典籍
《局方发挥》,医论著作,元·朱震亨撰,一卷。朱氏因宋代之《和剂局方》不载病源,只在各方之下条列证候,“立法简便,而未能变通”,因对该书成药配伍使用原则与辨证论治问题“一一为之辨论”,共30余题。采取对答形式,对恣用《局方》所造成的弊端进行批判,列举许多病证如诸气、诸饮、呕吐、吞酸、噎膈、血证等,剖析病理,指出误投香燥之害,从中突出了作者重视护养阴血的基本观点。
书评序言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影响评价 -
成书背景 -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