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首页
疾病
症状
医院
医生
中药材
更多
保健品
化妆品
方剂
药膳食疗
针灸穴位
术语
典籍
古代医家
医疗美容
流注
- 疾病
流注,中医病名。是指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蝼蛄疖
- 疾病
蝼蛄疖,中医病名。疖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小儿头部,患处初为小疖,其根坚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头,故俗称“蟮拱头”。这种疖肿常为多发性,头皮下脓腔相连,破后像蝼蛄串穴,故名“蝼蛄疖”。相当于西医病名穿掘性毛囊炎。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漏睛
- 疾病
漏睛,中医病名。是指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又名目脓漏、漏睛脓出外障、热积必溃之病、窍漏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此外,亦有新生儿罹患本病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泪囊炎。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漏睛疮
- 疾病
漏睛疮,中医病名。是指因热毒蕴结内眦部近泪堂处所致。以突发红肿高起,继则破溃出脓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名大眦漏。本病中年女性多见,多为单眼发病。可由漏睛演变而来,亦可突然发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泪囊炎。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绿风内障
- 疾病
绿风内障,中医病名。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严重减退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头痛眼胀,恶心呕吐的眼病。在唐代,《外台秘要》所载“绿翳青盲”类似本病,并认为是由“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本病患者多在40岁以上,女性尤多。可一眼先患,亦可双眼同病。发作有急有缓。不过无论病势缓急,其危害相同,故应尽早诊治。若迁延失治,盲无所见,则属不治之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眉棱骨痛
- 疾病
眉棱骨痛,中医病名。是指眉棱骨部或眼眶骨疼痛的眼病。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神经衰弱、屈光不正或经期有关。可单侧出现,亦可双侧发生。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类似于西医学之眶上神经痛。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目痒
- 疾病
目痒,中医病名。亦即目痒症,是指以眼部发痒为主要症状的眼病。西医学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于本范畴。过敏性结膜炎相当于中医学中“时复症”、“目痒症”。典型症状是眼睛奇痒,难以忍受,伴有分泌物、流泪、灼热感等,常于春秋季节反复发作。过敏性结膜炎主要分为4种类型:过敏性结膜(包含季节性、常年性、接触性)、巨乳头性结膜炎、春季角结膜炎和特应性角结膜炎。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目劄
- 疾病
目劄,中医病名。是指因风邪侵目,或精血不足,目失濡养所致。以胞睑频频眨动,不能自主控制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又称目连札、小儿割目、小儿两目连劄、目札等。此病以小儿患者多见。小儿慢性结膜炎、小儿多动症、小儿多瞬症等出现以胞睑频频眨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奶癣
- 疾病
奶癣,中医病名。是指发于1-2岁婴儿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胎疮、胎敛疮。其特点是好发于头面,重者可延及躯干和四肢,患儿常有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相当于西医病名婴儿湿疮。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内伤发热
- 疾病
内伤发热,中医病名。凡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久病伤正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引起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引起内伤发热的病因主要是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具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就医指南 -
日常 -
检查 -
治疗 -
流行病学 -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前往
页
确定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